“一个人读书时,就像一个独自探索的行者,能更好地向内思考;一群人共读时,多了与身边人的连接,更能读出书的宽度。”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以下简称“泡小西区”)语文教师、青羊区许丹名师工作室成员喻莉结合团队在青羊区“全龄阅读行动”中的共创实践谈到。
2023年,成都市青羊区依托丰富的文博资源,推出“全龄阅读行动”,以阅读活动连接家校社,构建起“全民、全程、全面”的阅读服务支持体系。青羊区许丹名师工作室教师团队积极响应“阅读指导师”公开招募,以“家庭教育”为支点设计亲子共读活动,让经典读物成为优化教育方法、促进亲子关系的一把钥匙。
深度互动,串联书本与现实
走进成都市青羊区图书馆阅读活动室,20余名孩子及家长正在齐声朗读绘本《安的种子》。故事围绕本、静、安3个小和尚的种植之旅展开,他们都获得了一颗千年莲种,但选择了不同的培育方式:本心急地把种子埋在雪地里,静精心栽培并用金罩护苗,安则等待春天到来,将种子种在池塘一角。故事中,只有安的莲种在盛夏开出了花。“万物有序,教育孩子和培育种子一样,都需要遵循自然规律,作为家长,我们也需学会等待。”泡小西区三年级学生吴岱蔚的妈妈谭洪雨分享初读感受时说道。
看似简单的故事为何能多次启发家长?关键在于活动环节的巧妙设置。成都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泡小西区语文教师许丹以“读”“思”“绘”“三位一体”的方式,带领团队共创阅读活动。
以《安的种子》为例,团队教师不仅引导参与者阅读文本,还鼓励大家多角度思考。“作为种植者,要懂得循序渐进;作为一颗种子,又该如何看待自己的生长?”视角转换后,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生长卡片”作为辅助。3张卡片分别代表生长时间、地点和方式,孩子们随机抽取卡片决定“自己”的成长环境。
“就像种子无法决定先天条件,我们也无法选择出身和家庭。”许丹进一步引导,“面对既定的外部因素,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孩子们化身“小种子”,在教师与家长的陪伴下,用绘画的形式展现成长中的“后天努力”:在酷暑中发芽的“小种子”给自己画上空调;独自成长的“小种子”为自己添上好朋友……部分孩子抽取到恶劣环境,也积极创造条件、奋力生长。
孩子的表现也引发了家长的思考:有的感慨于孩子的乐观精神与主观能动性;有的反思自我,重拾成长动力;还有的从“种子与种植”的关系出发,思考如何调整家庭教育方式。
“‘绘’,即绘制人生。”许丹解释,在“读”“思”“绘”的过程中,参与者完成了信息的输入、整理与表达。这样的阅读活动如同微型教育剧场,每位参与者都是“剧中人”,而非旁观者。许丹团队希望通过游戏化、剧本化的方式,让参与者沉浸情节、串联书本与现实,在深度互动中将启发转化为行动。
以书为媒,赋能家庭教育
“家长总想给孩子‘最好的’,却容易忽视孩子的真实需求。”活动结束后,家长何丹结合3个小和尚的种植方式,复盘了女儿在“天崩开局”下的创造性表现。她希望无论作为“种子”,还是“种植者”,都能与女儿薛孖玥成为成长路上的“最佳拍档”,并立即付诸行动。
曾经,何丹全权决定女儿的兴趣班选择。询问过女儿后她才发现,孩子并非对每个兴趣班都感兴趣,只是被动遵从安排。“如果你有压力或不喜欢,可以选择放弃。”活动中女儿对成长的期待让何丹明白:能够让孩子长期坚持下去的兴趣一定源于热爱,尊重她的喜好比家长的选择更加重要。于是,薛孖玥在妈妈的支持下,放弃了“钢琴”,决定将“篮球”坚持到底。
受亲子共读活动的影响,谭洪雨将这种阅读方式“搬”回家中,让祖辈也参与其中,延续“种植者”与“种子”的对话,探讨目前的家庭教育方式。吴岱蔚向外婆提出“减少溺爱”的请求:“许多事情我可以自己完成,希望多给我一些锻炼的机会。”吴岱蔚的外公则提议,共读其他书籍时,可以沿用这样的方式,全家共同探讨教育理念,监督彼此成长。
在青羊区“全龄阅读行动”背景下,许丹团队选择从家庭教育入手,以书籍为媒介促进家庭成员间良性互动,同时,借阅读活动拉近家校距离。
为实现活动目的,团队教师从选书开始便遵循“从书本链接生活”的原则,提取《西游记》《宝葫芦的秘密》等书中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文本,并进一步设置具体问题。
例如,喻莉领读《西游记》时,联动教育热点,聚焦“为什么红孩儿会成为‘熊孩子’”进行活动设计,以“狼人杀”的形式引导家长与孩子探索“亲子关系”主题,通过分析牛魔王的家庭结构,引导家长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共同改变。
“我们会选择符合孩子成长规律或大家耳熟能详的书籍,以剧情体验、角色互换等形式,为家长、孩子提供认识彼此的全新视角。”泡小西区语文教师、青羊区许丹名师工作室成员魏萍说。
公益“巡讲”,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
在日常教学中,魏萍发现不少孩子存在“被动阅读”“浅表化阅读”问题,她认为,这或许与亲子阅读方式有关,“不少家庭停留在‘家长讲、孩子听’或‘各看各书’的模式,家长和孩子缺乏交流。”
如何构建更好的家庭共读氛围?魏萍在活动中调转了“家长”与“孩子”的角色,孩子扮演家长时发现,一些“孩子”总爱提问,需要边讲故事,边做解释;家长也发现,原本想“逗一逗”孩子的提问,反而促进了他们对情节的理解与思考,“如果平时也这样共读,效果会更好。”
“除了获取知识,阅读更重要的作用是启发思考。”许丹表示,“边读边想,才能提升思考浓度。书籍让我们领略人生百态,也遇见更好的自己。”她建议家长在丰富共读形式时,向孩子传递可持续发展的阅读观:阅读是一件“体验”大于“效果”的事。“读书和学习不是‘短期投资’,家长应帮孩子建立阅读思维体系、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许丹认为,阅读中的技巧训练和快乐体验需要均衡发展,在课堂之外,家长应注重保护孩子的阅读体验,让阅读真正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许丹提出阅读的“3+3+3”原则供家长参考:每周安排3次30分钟阅读;根据孩子的能力,将3次阅读分为“有用阅读”和“快乐阅读”;采用3种不同的阅读、交流方式,可以让孩子自主阅读、和同学一起读、与家人共同探讨。选书则可以遵循“6+3+1”模式:60%让孩子在教育部推荐目录中选择,30%由孩子在书店自选,10%由家长和老师推荐。许丹说:“这样既能让孩子完成学业要求,也能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
目前,和许丹团队一样进行公益“巡讲”的,还有来自大中小学的百余名“阅读指导师”。他们以个人为圆心,辐射社区、家庭,希望带动更多人通过阅读关照自身,在共读中互助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