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这一理念为学校教育指明了方向。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的关键部分,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的有效手段,更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外国语学校以校园足球为切入点,将德育元素深度融入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等实践活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团队精神,积极探索体育育人的创新路径,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校园足球的育人价值
1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发展。
在学校的足球课程中,规则教育成为培养学生自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依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来学习规则与道德规范。在班级足球赛里,学生严格遵守比赛规则,尊重裁判与对手,面对争议判罚时理性沟通,这一过程使其内化规则意识,培养包容心态。同时,足球训练中的体能挑战,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克服畏难情绪的机会。根据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理论,通过不断挑战自我、克服困难,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在长跑训练中,教师的鼓励、比赛失利后的经验总结,都有助于学生培养意志力与抗挫折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推动学校体育文化的繁荣与传播。
学校将足球文化融入校园生活,依据文化传播理论,通过足球主题黑板报、文化墙展示足球知识与运动精神等,营造出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每年举办的“校园足球文化节”,开展的足球绘画比赛、足球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此外,校足球队与兄弟学校的友谊赛,为学生提供了参与赛事组织与志愿服务的机会。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学生可以在集体活动中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与集体荣誉感,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二、校园足球的教学实践
1 .足球课程:德育渗透的主阵地。
在日常足球教学中,教师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团队协作、拼搏精神等德育元素融入技能训练。传球配合练习中强调“团队利益高于个人表现”,帮助学生构建团队协作的认知结构;在体能训练中设定挑战性目标,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同时,结合足球运动特点开展挫折教育。依据挫折—攻击理论,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训练与比赛中的困难和失败原因,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2 .足球训练与竞赛:集体精神的锻造场。
校足球队训练注重纪律性与责任感培养。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按时参训、完成任务以及违反规定的处罚机制,可以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在足球比赛中,学生深刻体会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依据群体动力学理论,学生在校际联赛和班级对抗赛中的相互鼓励与配合,比赛后进行总结反思,可引导其理解胜不骄、败不馁的体育精神。
3 .足球社团:综合育人的新平台。
学校足球社团开展多样化活动,如足球裁判培训、足球文化讲座等。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裁判培训可增强学生的公平意识和组织能力,文化讲座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社团组织的“足球公益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开展足球推广活动。依据服务学习理论,学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可以提升社会责任感,实现体育育人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成效和问题
1 .育人成效的显著呈现。
通过校园足球的持续开展,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升,在区级体质健康测试中优秀率逐年提高。更重要的是,依据人格发展理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规则意识和抗挫折能力显著增强,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校足球队在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同时多次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了竞技成绩与品德培养的双丰收。
2 .对现存问题的客观审视。
当前,我们在实践中仍存在足球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学校计划加强体育教师的德育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育人能力。依据教育评价理论,完善足球课程评价标准,将品德表现纳入考核指标,推动校园足球育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校园足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将德育融入足球教学、训练和竞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体育素养,更促进了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发展。未来,学校应继续深化校园足球育人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同时也为其他学校提供可借鉴的体育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