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91期(总第3986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高效沟通,让家校共育走上“快车道”
■本报记者 张玥
《教育导报》2024年第91期(总第3986期) 导报一版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一则班主任因处理家校沟通事务工作至深夜的新闻,文中提到,据调查显示,超五成的班主任表示一周7天都要处理家校沟通、个别学生问题等事务,过多无效的“沟通”给教师带来了繁重的工作负担。

作为家长,如何提高家校沟通效率,让家校联结更紧密,让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助力孩子成长?我们邀请到具有多年带班经验的一线班主任和长期担任家委会会长的家长,一起探讨实现高效沟通的“秘笈”。

通力合作,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

“对家长而言,明确自己和教师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定位是提高家校沟通效率的重要前提。”具有近10年带班经验的四川天府新区德育骨干班成员、天府新区优秀班主任林松表示,家长需要明确自己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应承担的责任,不能把所有问题都丢给老师,这样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建立起良好的家校关系。

在林松看来,家校之间应该是一种合作关系,双方的共同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健康向上的独立个体。因此,家长在与老师沟通时,不能“急于求成”,或采取讨好、迎合的方式。“事实上,多数老师都能恪守职业道德,对老师最大的尊重就是信任和配合。”林松说。

家长也需要注意,老师并非“万能”的,家庭教育中出现问题或困惑,家长可以同老师沟通交流,适当寻求老师的帮助,但有些家庭矛盾还需在家庭内部解决,老师并不能全程参与。

林松曾遇到一位家长求助,孩子过度沉迷手机游戏,家长要求老师把孩子的手机没收甚至砸毁。实际上,老师并没有权限没收孩子的手机、砸毁他们的财物。“作为班主任,我们可以给孩子做思想工作,给他说明沉迷游戏的坏处,也可以指导家长如何和孩子‘约法三章’,合理使用手机,但具体操作还需要家长在家庭场域内进行。老师直接干预可能会扰乱家庭教育的秩序。”林松说。

此外,家长还应理解,老师同样拥有“拒绝的权利”。一般来说,老师主要承担教育教学和德育方面的工作,与学生生活起居相关的事务,老师并无管理的责任和义务。

例如,有些家长会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等问题全部交由老师处理。林松表示,出现此类问题,家长可以适当向老师求助,请老师协助自己帮孩子养成好习惯、解决问题,但有些情况下,当老师说“不”时,家长也需理性对待,理解教师的苦衷。若确实存在老师不负责的问题,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寻求专业帮助。

直面问题,让家校沟通事半功倍

不少老师都遇到过打开手机就被动辄几百字的家长信息“轰炸”的情况。对此,有老师在社交平台表示:面对多条大篇幅的消息,实在应接不暇。

“家长想与老师沟通的意愿强和积极性高,这是值得提倡的。但部分家长在与老师沟通时,会讲述大量与所述问题无关的信息,加大教师辨别关键信息的难度。”林松说,老师每天需要处理班级内大量学生事务,只有将问题直接呈现,才能避免关键问题被忽略。

因此,要让家校沟通实现高质、高效,家长就要掌握合适的方式方法。其中,“直面问题,直击要害”尤为关键。

怎样才算是直面问题?林松举例,不少家长在寻求老师帮助时,常常会形容自己的孩子“习惯不好”,需要老师出面教育。但“习惯不好”是个宽泛的概念,究竟是学习习惯不好,还是生活习惯不好,家长并未表述清楚。

直面问题,家长首先要弄清孩子具体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需要老师提供怎样的帮助。例如:“我家孩子学习习惯不好,在家中无法按时完成课后作业,希望老师可以多给予关注。”这样,老师就能清楚地知道家长的诉求,从而更好地提供帮助和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直面问题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希望家长能够实事求是地同老师交流。有些家长在和老师沟通时只提孩子的缺点,向教师抱怨孩子的种种不是,却不提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这样无法让老师了解孩子的全貌。”林松说。

事实上,直面问题不是只关注结果,还需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分析。林松建议,家长要向老师展示一个“完整的孩子”,可以使用“3+1模式”:向老师介绍孩子的3个优点,再提出1个自己认为孩子需要加强的地方。这样既能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的性格特质,又能直击问题,让老师能更加精准地为孩子提供帮助。

放平心态,客观看待校园事

在校门口,我们常常会看到家长三五成群,还没到放学时间就早早聚在一起“拉家常”。“家长之间过多的交流,常常会不自觉地相互比较,这容易让家长产生焦虑情绪。”拥有6年家委会工作经验的学生家长唐良波发现,很多时候,家长对老师的不满,来自于家长之间的“横向对比”,这样片面的交流容易让家长对老师和班级内部关系产生误读。

“一些时候,家长之间的交流会带入成年人的对比观念,但孩子的世界要单纯很多,倘若用成人社会化的立场去解读班级内发生的问题,轻则会影响班级内部和谐,重则会扰乱班级秩序,挫伤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唐良波说。

当然,这种对比也可能是纵向的。有些家长会将孩子不同学龄段时,老师对孩子的态度进行对比。例如,孩子上小学时更受老师关注,到了初中,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度没那么高了,孩子的表现也受到了影响。

“不同学段学情不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也不同,家长要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跟上孩子变化的脚步。”唐良波说,小学老师可能更侧重于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到了初高中,老师则可能更关注于课堂教学。老师的风格有变化是很正常的,针对不同的学生,老师也会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家长可以先观察,再做判断。

适当放手,给老师多一些信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和同学、老师发生摩擦,这时候,家长不能代替孩子与同学、老师沟通,即便家长认为自己比孩子更成熟,能更好地处理问题,但很多事情还需要交给孩子自己解决。”唐良波建议,当孩子面对校园冲突时,家长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手”。

唐良波以自己孩子曾遇到的一次校园纠纷举例:他的孩子上初中时,曾因琐事和同学发生了口角。在问清缘由后,唐良波判断,该冲突属于双方之间的误会,可以让孩子自己与同学沟通解决,家长和老师不宜出面干涉。于是,唐良波和老师沟通后,一致决定放手,只给孩子划定处理问题的底线。

果然,两个孩子经过心平气和的交流很快解除了误会,双方也从这次冲突中汲取了教训。唐良波认为,只有让孩子亲身经历,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坚定地站在一起,同向而行。

当然,家长和老师教育观念不一致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需要先理性分析,再做判断,尤其是对老师的教学工作,家长一定不能随意插手。

教学是一件专业的事,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研究才能掌握科学的方法。家长过度干预老师的教学工作,不仅会扰乱老师的情绪,更可能会让孩子无法对知识形成系统认识,跟不上学习的节奏。对此,唐良波建议家长,要对老师多一些信任,尊重学校的管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立足本职工作,努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教师携起手来,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