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老师,其他班占了两个乒乓球台,我们都没得打。”下课铃声一响,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六(8)班学生黄浚峰抓起球拍,和同学们飞快地冲出教室,一口气从四楼跑到操场,抢占乒乓球台。
今年春季学期,泡桐树小学开始实施课间15分钟,点燃学生运动热情的同时,也衍生出运动器材不足、运动安全保障欠缺等新的课题。那么,学校如何解决以上问题?率先实行课间15分钟的背后,学校又是怎样进行体育革新的?
实行课间15分钟
延长运动时间,增加社交机会
“以前课间,我摸两下球拍就得上楼,渐渐地就只在中午打乒乓球。这学期时间充裕了,我每个课间都会下来。”黄浚峰酷爱打乒乓球,近两年,随着自己所在教室楼层越来越高,他在课间打乒乓球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实行课间15分钟后,他终于又能在每个课间都打上几把球。
和黄浚峰一样,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教室,或是在操场打篮球、羽毛球,或是在 AI体育测试屏前跳绳、跟练,或是在一楼廊道间游玩……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别看只增加了5分钟,这使得学生有了相对较长的运动时间,大家都更愿意下楼了。”学校教务管理中心主任燕东亚说。以前课间10分钟,三四楼的学生上下楼就要两三分钟,到操场运动的实际时间只有几分钟,许多学生索性就不下楼。“现在课间有15分钟,学生至少能尽情运动10分钟,到操场的人自然就多了。”
课间运动的学生多了,对运动器材的需求也就更加旺盛。对此,泡桐树小学在运动场周边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运动角,将平时放在器材室的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器材拿出来,让学生课间使用。为了确保课间活动的安全、有序,在操场和各个运动区角,学校都安排了教师和高段学生轮流值班。
面对黄浚峰没抢到乒乓球台的“控诉”,当天的值班教师邹雪并没有直接出面干预,而是鼓励他想办法解决。一开始,黄浚峰和同伴只能在一旁观察。不一会儿,机会来了。球没被接住,滚到了黄浚峰脚边。他捡起球后,小伙伴赶紧递来球拍,就这样自然地加入了乒乓球对打中。原本的乒乓球台“攻守战”,变成了班级乒乓“友谊赛”。
“课间15分钟,不仅延长了学生有效运动、强身健体的时间,也为他们创造了更多沟通和社交的机会。”燕东亚说。
上下午均有大课间
形成全员运动的体育生态
除了率先实行课间15分钟,泡桐树小学早在2021年就开始实行上下午两个大课间。
据了解,泡桐树小学和大多数老城区学校一样,存在占地面积狭小的问题。狭小的操场难以容纳全部学生进行大课间体育锻炼。为此,学校想到将大课间分成室外操和室内操的办法。试行一段时间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总不能让一个年级的学生一直进行室内操吧?最终,学校决定在下午上课前,再开展一次大课间,让上下午大课间进行室内操和室外操的年级轮换出操。
“这既增加了学生在校运动的总时长,又解决了公平问题,也贯彻了学校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的体育理念。”燕东亚说。如今,学校已经形成了全员运动的体育生态。即便是在带有竞技性质的运动会上,也强调全员参与。每学年的上学期,学校举行长时间跨度的体育节:低段“趣味运动会”、中段“班级足球联赛”、高段“班级篮球联赛”,全员参与;每学年下学期举行全校综合运动会,除了常规的竞技项目,还开设了更多全班学生参与的趣味项目。
2023年起,泡桐树小学每年春季的综合运动会又与心理健康教育联动,设置了心理健康运动会特色项目。学生在特定的心理运动项目中收集心理能量卡,既能兑换奖励,又能了解情绪控制、心理调节等知识。
借力AI开展科学评价
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在泡桐树小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莫过于AI体育测试屏了。站在屏幕前,不仅能和智能体学习体育动作和运动技巧,还可实时记录保存学生的运动状态。无论是课间,还是体育课,两块 AI测试屏前总是围满了前来运动的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AI屏账号,6年的运动情况都会有记录。”邹雪介绍说,“近年来,伴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学校体育教育也在积极拥抱AI技术,尤其在体育评价等方面。”随着学校智慧体育数据平台的建立,收集起来的海量学生体育数据,已经可以为每一位学生生成涵盖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协调6个方面的身体素质六维图。
体育老师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六维图“对症下药”。“学校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运动小处方’的思路,希望按照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以及运动功能,用处方的形式为学生设计计划性强、科学性强和针对性强的运动建议。如今,当初的想法变成了现实。”邹雪说。
近两年,泡桐树小学的体育评价已经不再停留于身体素质六维图,而是更加注重涵盖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知识等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五育融合的综合评价。因此,除了每学期的体测,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体育理论基础知识问答,体育课也不再局限于运动能力的培养,还加重了体育规则、故事、文化的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