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家有一个别致的小院,小院的西北角种着一棵大柳树。春暖花开时,柳树吐出了点点嫩芽,绿绿的柳丝从树上垂下来,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带来了蓬勃生机。我不禁想起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犹记得那是一个天朗气清的早晨,窗外的阳光划过绿色的柳树枝丫,洒进房间里,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都照得温暖如春。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享用着姥姥精心制作的早餐。饭后,爸爸到院子里的柳树下歇息,我则用双臂环抱着柳树粗粗的树干转圈圈。爸爸说:“我小时候经常用柳枝做柳笛,那可是我的童年时代很喜欢的玩具。”我顿时来了兴趣:“柳枝还能做笛子?爸爸,快给我做一个。”
爸爸折下几根粗如手指的柳枝,用剪刀剪成两三寸长的小段,拿一截放在地上,用手轻轻地按着,来回搓动。觉得火候到了,便撕开一头,用嘴紧紧咬住柳条一端,缓缓抽出光滑的柳骨,手里便只留下了软软的柳皮管。爸爸把柳皮管的一端捏扁,用小刀“刷刷”地刮去约一厘米的外皮,便露出了薄薄的鹅黄色内皮,也就是柳笛嘴。这样,柳笛就做成了。
我长吸一口气,然后徐徐吹动,柳笛“嘟—嘟—嘟”断断续续地响起来。这时,爸爸又熟练地做了几个,我们一齐吹响柳笛,引得枝头的鸟儿也跟着“叽叽喳喳”地唱起了歌。
柳条有粗细之分,发出的声响也各不相同。粗一点的柳笛,声音浑厚粗犷,如牛哞哞叫,似马萧萧鸣;细一点的柳笛,声音尖细绵长,如黄莺娇娇啼,似春燕悄悄语。我将几只粗细不等的柳笛分别拿在手中,替换着吹,清脆悠扬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如同涟漪,一圈一圈轻盈地向四周扩散开去,向人们传递着春天的美好。
爸爸说,他儿时的这个季节,“处处儿童吹柳笛”,村庄的大街小巷都能听到柳笛的声音。如今,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孩子们什么玩具也不缺,再也不稀罕这简陋的柳笛了。爸爸吹响柳笛,我似乎听到了村里人的质朴与纯净,也听到了一丝落寞。
我将做好的柳笛带到了邻居小胖家。小胖刚吃完饭,听到吹响的柳笛声,瞪大眼睛,用袖子抹去嘴角的饭粒,一把抢过柳笛,大声嚷嚷着:“快教教我怎么吹。”我笑了笑,举起一支柳笛,鼓起腮帮子吹了起来。小胖也模仿着我的样子吹响了柳笛,声音时而高,时而低,穿梭在院落的树叶缝隙里。
后来,我们召集了更多的小伙伴,进行了一场有趣的吹柳笛比赛。“预备,吹!”我高声大喊,柳笛声此起彼伏地响起。小胖吹得太用力,将鼻涕都吹了出来,柳笛声戛然而止,随即是一阵大笑声。那一刻,我体会到了爸爸儿时吹柳笛的快乐,而柳笛也成为了我们童年的玩具。
“嘟—嘟—嘟”“嘀—嘀—嘀”,柳笛声又响起。在孩子们眼里,这柳笛声如同清脆的鸟鸣、高亢的蝉鸣、跌宕的蛙鸣一样,都是美好童年里动听的歌唱。
天津市梅江天津小学六(7)班 贾林熹
指导教师 赵虹
点评
文章笔触细腻,以柳笛为纽带,串联起爸爸与“我”的童年,展现出儿童的纯真和快乐。作者将制作柳笛的步骤写得详细,吹柳笛的场景描写得生动,充满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