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食俗搬进校园、融合多学科知识开展油葵种植……在合江县大桥初级中学校(以下简称“大桥中学”),真实可感、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正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学校以“一个依托、两个结合”的思路,即以劳动实践基地为依托,将劳动基地与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扎扎实实深化和创新劳动教育,逐渐形成了学科融合项目式的劳动教育模式。
千名师生“打腰台”
在劳动中融入农耕文明探讨
“栽秧子了……打腰台咯……”“打腰台”是四川农村在栽秧、打谷的农忙时节,在两个正餐之间补充体力的加餐。四五月之交,正是播种、插秧的时节。
4月20日,大桥中学把“打腰台”这一农耕食俗搬进了校园。50名学生制作出了2400个泸州名小吃“猪儿粑”,与全校1200余名师生共享,品尝传统农耕文化中的辛劳与喜乐。
“揉面要像对待秧苗,刚柔并济。”当天下午3点,50名学生在食堂阿姨的指导下开始包“猪儿粑”。七分糯米粉、三分粳米粉的配比,在学生的掌尖揉搓成光滑的面团,加上腊肉、香菇、青菜的馅料,一个个如小猪般光滑洁白的糕点整整齐齐地摆进了竹屉。学生们越来越熟练,仅仅一个半小时,2400个“猪儿粑”制作完成,陆陆续续送到各个班级分享。
在初二(2)班的分享会上,油亮的腊肉馅成了学生打开话匣子的钥匙。“奶奶说旧时‘打腰台’,东家要准备‘九大碗’犒劳帮工。”“我们客家‘送秧饭’时,田埂上要唱‘莳田歌’。”……一场关于农耕文明的探讨,在“猪儿粑”四溢的香气间,越来越深入。校长李自力在活动日志上写道:“当孩子们为破皮的‘小猪’惋惜时,劳动教育的成效已悄然发生,抽象的文化记忆也化作指尖的黏糯触感。”
开展油葵种植项目
在劳动中融入跨学科知识
学校不仅根据传统时令和社会热点,开展诸如做“猪儿粑”这类短期的项目,还结合劳动教育基地里的种植作物,完成更为长期的项目式劳动教育。
近日,名为“瓮滩溪圃”的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内,大面积种植的油葵长得郁郁葱葱,四周的竹篱和蔷薇形成了粉色的花墙。学生劳作其间,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享受美的熏陶。“和其他学校不同,我们的劳动教育基地不是分班式的,而是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轮流向班级分配实践任务。同时,我们会拍摄视频发送到班级群,以便没能参加的学生学习。”大桥中学团委副书记、劳动实践基地负责人杜全广解释说,“在缺乏专职劳动教师的情况下,我们希望通过学校的统筹规划,让学生全面了解作物的生长过程,科学掌握劳动技巧。”
油葵全身是宝,从选种育苗到分株栽种,学生们全程参与其中。育苗时的保温工作涉及物理知识,移栽时又让学生们实际运用了数学上的测量知识。“伴随着油葵的生长,我们还会组织学生画油葵、写油葵。油葵成熟后,基地还有机器可供学生榨油。”说起油葵种植项目中蕴藏的学科融合元素,杜全广眼里泛起了光。除了基地种植,大桥中学还给初一和初二的每个学生发放了两株油葵带回家,让学生进行种植大比拼。“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待油葵成熟,榨出油后,我们还会给表现好的学生赠送纪念品。”杜全广说。
如今,大桥中学劳动教育基地不仅是学生劳动实践、五育融合的广阔阵地,其“自产自销”的模式,也有效节约了学校的运行成本。杜全广介绍,自2022年基地建成以来,先后成功种植出黄瓜、茄子、辣椒等农作物和竹荪、蘑菇、松茸等经济作物。上一季,基地种植的蘑菇在气候不理想的状态下,产量也达到近3000斤,学生们烤干蘑菇、做蘑菇酱,再到文化市场和展销会上销售,锻炼了财商。“劳动成果大部分供应给食堂,节省学校开支;少部分进行销售,收入存入专门账户,用于基地运行和活动,以及奖励优秀学生。”杜全广说。
近年来,合江县将劳动教育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指导各中小学以“实践育人、全面发展”为目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实际需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除了大桥中学项目式劳动教育,全县还涌现出先滩镇中心校“舌尖上的美食劳动教育”、合江县第一幼儿园“传统节日+劳动教育”、城关中学垃圾分类劳动实践等诸多亮丽的劳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