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42期(总第4057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长宁中学:向教研组“放权” 真抓教研促课改
■本报记者 钟兴茂
《教育导报》2025年第42期(总第4057期) 导报二版

“自从有了导学案,学生上课很快就进入状态,课堂节奏非常流畅。”长宁中学语文教师杨琴说。今年春季学期,长宁中学的课堂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每堂课师生都会使用导学案。导学案不是某一个老师自己制作的,而是整个教研组反复修改完善的成果。2023年以来,长宁中学狠抓教研组改革,通过一系列措施,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改革最重要的是人。为了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确保教研组改革落到实处、见实效,长宁中学首先做的就是扩大教研组在教师管理、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的“话语权”。落实教研组管教师与年级组管学生两条线并行的管理模式:教研组长可向学校建议各年级任课教师安排,备课组长建议年级各班级任课教师安排,此外,职称评定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根据教师教学教研情况择优向学校推荐。

“教研组有了教师管理的议事权,教研改革中的各项工作自然更容易落实。”长宁中学教科室主任张真灶说。同时,学校创新性构建了“经纬有序”的教研组织管理架构,以校领导班子统筹全局、教研组聚焦学科建设、备课组深耕教学实践、教师落实班级责任。两年多来,长宁中学逐渐形成了每月一次的教研组大教研、每周一次的备课组小教研、每日开展微教研的教研生态。每次教研活动定时、定点、定人、定主题,老师的教研活动表现会进行打分、积分,纳入绩效考核。

“以前的教研会很松散,主题也不聚焦,大家各抒己见,最终什么都讨论了,但又什么都没解决。”杨琴说,“现在的教研聚焦教学中的真实问题,由组长分工,个人整理汇报,全组轮流发言讨论,大家取长补短,问题研讨逐渐深入。”她的个人研修手册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笔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也有别人的指导建议。“我感觉这两年的收获与成长,比过去好几年的都多。”

“教研组改革最大的变化就是把单打独斗变成了团队作战。”长宁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徐单说。今年1月,历史组确定导学案准备的项目后,大家分工协作,即使在寒假期间,大家都按时完成任务,开学前教研组又集合研讨,最终在开学第一天就使用上了导学案。

而之所以要制定和使用导学案,也不是学校随随便便决定的,而是老师在教学和教研过程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而研究讨论的结果。原来,早在2021年,长宁中学就开启了以问题为引领、情境为依托、学生为主体、教师有效引导的“四元”高品质课堂改革,促进课堂教学互动式推进、贯穿培养深度思维。而导学案的引入,则让“四元”课堂的情景创设更贴近实际、交流互动效率更高、问题探讨更深入。同时,课堂上的小组合作也更密切,共同推动“四元”课堂改革从1 .0版本升级至2 .0版本。

“正是教研改革促进了课堂改革,两者互相推动,才能实现学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在张真灶看来,集合了教研组全体教师智慧的导学案能够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掌握课堂节奏,并将教学引向深处;而教研与课堂改革的“双轮驱动”,又让学校的教学质量向着更高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