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10岁的侄儿小鱼和8岁的外甥女糖糖从福州来厦门我家里小住。糖糖性格沉静专注,酷爱拼乐高与画画;小鱼则活泼好动,痴迷踢球和玩滑板。两个孩子刚到我家时,整日欢呼雀跃,我也因此面临着许多家长的“难题”:假期伊始,辅导作业的“和谐与温馨”仅维持了一天,第二天,小鱼就直嚷着头疼,最后索性蜷进沙发看起了平板;糖糖写作业时也频频回头张望哥哥,作业质量与效率骤降。
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时间管理内驱力?正当我思索时,孩子们正在看的动画片里购物商场的画面给了我灵感:“何不为他们打造一个专属的‘时间超市’?”
想到这里,我立刻致电先生,让他采购卡纸、彩笔。当晚,我们连夜制作出“时间兑换卡牌”:完成4页作业,可获一枚闪亮“金币”;运动1小时或拼乐高1小时,可以赢得“铜板”“银币”;画画和滑板则作为技能交换项目,若能教会对方新技能,还能额外收获神秘礼物。每晚8点前,赢得奖币数量更多、种类更全的孩子,可兑换宝贵的数码设备延时使用权30分钟;未能集齐者,则需通过趣味“家务盲盒”进行补救。
次日,两个小家伙听完“时间超市”的规则后,瞬间双眼放光,兴致勃勃地开始挑选“商品”,认真规划起当天的安排:糖糖决定上午画画与写作业,小鱼则计划先运动,之后再完成作业。这一天,无论小鱼运动后赖在沙发午休,还是糖糖的作业进度只推进了少许,我都没有干预。
可到了晚上8点,糖糖仍在奋笔疾书,小鱼的作业更是压根没开始,两人皆未赚得“金币”。按照规则,我们开启了“家务盲盒”:小鱼抽到了“清洁厕所”,糖糖抽中了“扫地”。孩子们虽耷拉着小脑袋,眼神沮丧,却没有放弃之意,反而透着一丝隐约的惭愧。
劳动完毕,我和先生陪着他们对照“购物车”里的计划,复盘为何双双错失“金币”,并耐心引导:“如果把最难完成的‘金币’任务放在最前面,明日或许会顺利许多;完成一项任务就立刻兑换对应奖币,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时间流逝与任务进度。”两个孩子听完,重新调整了第二天的时间表,随后乖乖入睡。
第二天,两个孩子竟都提早起床了。小鱼优先攻克“金币”任务,投入写作业,糖糖则先拼了会儿乐高,再伏案疾书,之后整个下午都尽情投入到户外运动中。当晚上8点的钟声敲响时,两人高高举起鼓囊囊的“钱袋”,脸上洋溢着胜利的自豪——这份通过自我规划、自我实现获得的成就感,远胜于被动完成大人的指令。
两周时光转瞬即逝,目送小鱼和糖糖离去的背影,我不禁思忖:教育需要的从来不是一套固定的技术方案,而是对生命个体独特境遇的开放与包容。小鱼抗拒学习、糖糖总是分心,这些行为背后,其实是他们对现有任务形式的不适与无声“反抗”。这次创设“时间超市”,让我感受到,好的教育从不需要仰仗外在权威,而是要促使孩子的自我意识主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