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110期(总第375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为未来而教”的真实性问题情境设计
■许大成
前沿探索《教育导报》2022年第110期(总第3758期) 导报三版

新一轮课改中,“情境”成为一个高频词。中小学老师普遍认识到,发展核心素养,离不开情境的承载和问题的驱动。但如何理解问题情境的真实性,真实性问题情境有哪些构成要素?以及真实性问题情境有何意义,设计路径有哪些,许多教师的认识还模糊不清。这些问题的厘清与澄明,有助于提高问题情境设计的专业性和自觉性,有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高质量教学。

一、真实性问题情境的内涵与构成

真实性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许多老师的最大困扰就是对真实性的理解。一方面,担心对素材的加工,会损伤情境的真实;一方面,感觉太拘泥于真实,问题又没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因此,对真实性问题情境的设计首先需要澄清的,就是教学中的“真实性”不等于生活中的“真实”。真实性问题情境是“为未来而教”,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应对将来现实生活的本领。以驾驶训练为例,在高速上驾驶,是现代驾驶员的必备素质。但教练在训练时,并不是直接到高速公路上,而是把高速上驾驶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心理与品格作为训练任务,让学员在一个符合要求的“仿真”场地和道路上完成。因此,从教学的角度看,“为了真实”是问题情境的本质特征,“仿真或模拟”是问题情境设计的基本原则,“提高逼真程度”是问题情境设计的核心追求。正因如此,教学论专家杰罗姆·范梅里恩伯尔建议从“心理、功能和物理”三个维度,提高问题情境的逼真程度。逼真程度越高,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就越能迁移到未来的生活中。

真实性问题情境包括如下构成要素:情境、问题、人物和意图。

1 .情境。情境是指真实问题的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包括在什么时空下发生的背景;也包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利用的资源。

2 .问题。即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要求。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或任务是基于情境的。一个好问题一定来源于情境,没有情境,情境化问题将无从谈起。

3 .人物。世界是由人构成的。因此,几乎所有的问题解决或任务都涉及人,不同人的不同立场决定不同的做法。人物包括个体和群体,也包括角色和对象。如经济学中对同一个问题,政府、企业和个人。情境设计中,角色的设计往往会产生代入感,吸引学生投入到情境中。

4 .意图。问题情境设计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要依据不同学段的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设计问题情境的复杂程度。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考虑问题情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哪些能力和品格而设计。这个要素是隐性的,是问题情境设计的“元认知”,对其他构成要素的设计发挥引导、管控和调节作用。

二、真实性问题情境的价值与意义

1 .以探究学习为方式促进长效学习。教育学家凯恩提出了“分类记忆”和“位置记忆”的两个系统。传统教学习惯于“分类记忆”,就是脱离情境把知识分门别类地存储在记忆中,真实性问题情境倡导“位置记忆”,即把知识放在具体情境中。前者是为了记忆而学习,后者是为了迁移而学习。凯恩用“导航仪”和“地图”比喻两者的不同。借助导航仪到达城市的一个地方,虽然不走弯路,效率高,但不会留下对城市长久深刻的记忆,下一次仍然不知怎么到达。借助地图就不同。为了到达,你会寻找和摸索,尝试各种路线,但就在这种尝试和寻找的过程中,留下了长效记忆,从此,你熟悉了这个城市,可以灵活地变换各种路线到达目的地。可见,真实性问题情境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坚实土壤。

2 .以问题解决为内容实现深度学习。乔纳森说,深度学习并不是从教科书上的知识开始,而是从揭示问题开始的。真实性问题情境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面对文字、图表、图片,甚至是面对图文混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构成的情境,阅读、解释、推断、预测、设计,链接新旧知识,整合书本和生活信息,发展高阶思维,促进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3 .以知识应用为旨趣激发主动学习。情境是情与境的统一体。现代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使学生准备好去解决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这个准备既包括知识和能力的准备,也包括情感和价值观的准备。一个高度模仿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从中体验到知识应用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习的价值感和责任感。

三、真实性问题情境设计的路径与方法

1 .重视素材的积累与研究。“原型或素材”的真实是问题情境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要建立一个收集备忘录,常态化收集问题情境的素材和资料。要多留心看报,多留心生活,密切关注国内外发生的相关事件和成就。同时,要发挥能动性,一个好情境往往会潜隐一个好问题,但这个好问题不会自己跳出来,需要教师潜心思考,从中发现、挖掘和提取。

2 .增强情境与任务的关联度。这是问题情境设计的核心技术,也是问题情境设计质量的集中体现。基本原则是“增强关联,防止失联”;基本方法是反复打磨情境与问题,使之向对方靠拢,成为相互依存和融合的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增强在情境中挖掘隐含问题或任务的能力和水平。问题情境设计完成后,教师可以先自己回答一下问题,如果回答不需要依据情境提供的背景和条件,就说明情境与任务失联,只是一顶可有可无的帽子。

3 .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空间。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问题情境的教学价值。要处理好情境与问题的复杂程度,控制好知识在情境中的潜隐程度,不能过于浅显,让学生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要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设计好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的思维空间;设计好知识应用的“难点”,能力提升的“弱点”和情感升华的“盲点”,让教师通过点拨与启发,指导与帮助,发挥主导作用,拓展学生的发展区域。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