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16期(总第378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节气课程:新生态教育的校本实践
■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 何小波
《教育导报》2023年第16期(总第3781期) 导报三版

国家课程改革之初,倡导自下而上的课程建构与实施,激发了有能力和兴趣的老师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二十四节气课程用书——《你好,二十四节气》既是课改的产物,更是学校文化的催生品。

具体做法是:少数教师先行先试→形成可供研究的课例→打磨研究课例形成课型→根据课型模板设计二十四节气课→形成二十四节气课汇编本→校内部分实验班实证汇编本→多途径宣传展示汇编本教学成果→边实证边修订汇编本→大多数教师卷入教学节气课程→与时俱进迭代升级节气课程。

从最初的语文学科,到而今的多学科融合,学校节气课程渗入到强基性国家课程、修能性拓展课程和创生性实践课程中。课程研发组形成了“五模块课程”——节气字源、节气三候、节气习俗、节气诗词和节气实践。结构化的模块课程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程研发组提供的观摩课、课件、教学设计、成果展示等课程资源,加速了青年教师对节气课程的理解和认知,使课程的实施容易落地。

“五模块课程”中,节气的学习不局限于对节气知识“了解”,而是侧重调动各种感官,强调进行节气的“体验”学习和与节气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学习,让节气与生活一起丰盈起来。而今,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下,学校提出了“新生态教育”。

“新生态教育”是一种生态文化,也是一种生态哲学,关乎生命、关乎成长、关乎价值取向的生态文化哲学。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和课程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程生态。学校以“玉润生命,林呈千姿”为课程理念。如果说学生如璞玉,一门门课程则是在琢玉、润玉、养玉……这样的课程是生命的场域。课程的展开过程是师生投入生命的过程,学生在丰盈、流畅、充满活力的大生态场域中实现生命个性的自由舒展,最终表现出育才成林、林呈千姿的新生态。

在新生态教育哲学和课程思想指导下,二十四节气课程再次迭代升级、推陈出新,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是基于项目式和活动式的跨学科综合实践。这种大型的跨学科活动课程,是在节日主题和二十四节气主题综合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对以往的课程内容与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充分考虑各学科特性、实施时间等,从中华传统节日中选取“中秋”“端午”两大主题,从二十四节气中选取“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最早提出的节气,并再次比较其时间、习俗等,基本按照春夏秋冬四时顺序,初步确定了“天府春分”“情韵端午”“诗韵中秋”“天府冬至”四个主题重新构建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

每一主题都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道德与法治、科学等8个学科,按年段或年级规划课程内容梯度,采用“知行创”立体学习模式,全学科参与、多维拓展,顺应了学生言语生命和精神成长、开放视野和思维发展的需要。

结合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情况,学校还将考虑每学期选择一个节气带领孩子进行全学科主题性综合学习,让孩子们在6年的小学生活中深度参与十二个节气主题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并激发学生进行相关项目式学习的兴趣。

二是基于汉字文化和诗教融合的读创教学。在新时代坐标下,我们重新审视节气文化传承课程,有了新的思考:如何增强节气课程含金量,如何让“节气文化”更贴近儿童,如何让“节气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提出基于“融创”理念对二十四节气课程进行迭代升级,进而创生“节气字诗课程”,进行“节气·汉字·诗歌”融创探索,将古老厚重的节气文化、汉字文化与童诗融合,举重若轻,引领师生“点字成诗”,促使儿童积累节气知识和实践之后,进行表达——对节气诗意地诉说,可谓节气、汉字与童诗齐飞,读创共长天一色,重构起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生态。

比如,“至”字诗:“阳光像箭/直射北回归线/白天长到了极限/日影短到了极限/荷香中的妈妈/愿你的美像这白天/蝉鸣中的妈妈/愿你的皱纹像这日影”。

这首以夏至的节气文化为素材,以汉字“至”的文化为内核,以儿童诗的表达方式将节气文化和汉字文化融入诗中。这首“节气字诗”融合了“节气·汉字·诗歌”三元素,其中汉字是融创的内核,起着灵魂和聚合作用;节气是融创的素材和内容,起着源头活水的作用;诗歌是融创的形式和载体,起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的作用。

总之,正是有了学校文化和课程哲学及理念的统领,课程才有了灵魂和内核,学校的新生态课程才得以从碎片化、拼盘式、粗放型,走向特色化、精品化、结构化和体系化并重的整体发展。其中,二十四节气课程是全校课程生态体系中一棵“临风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