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16期(总第378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谷雨”节气课程项目的开发
■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校百工堰校区 陈小敏
《教育导报》2023年第16期(总第3781期) 导报三版

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学校提出了“儿童本位,自然而然”的教育主张,尝试组建多个节气课程开发项目,本文以“谷雨”课程为例,分享节气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一、课程内容设计项目化

学校的节气课程是以节气为中心,由多学科教师组成项目组,从多学科角度设计开发的序列活动性、探究性任务。“谷雨”课程包括六个任务群:第一是“谷雨时节知多少”,教师以视频、音频等方式介绍“谷雨”的相关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不仅了解到节气知识,还从含义、所处时间、黄道位置、气候特点、物候现象、农事活动、传统习俗和起居养生等方面感知节气特点。第二是“诗词歌赋话谷雨”,给学生提供阅读清单,包括:农耕谚语、古诗词和绘本故事,鼓励学生丰富清单内容。教师和学生一起诵读王贞白的《白牡丹》、乾隆的《采茶歌》,一起阅读《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哇!故宫二十节气》《七彩下雨天》等等。第三是“谷雨过后量温度”,学生学习测量温度、记录温度,通过分析数据,感知温度的变化。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学生熟练使用温度计,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能给我们的分析判断提供依据。第四是“和虫子来一场派对”,观看视频,了解昆虫小科普;走进自然,寻找、观察蚂蚁、蜜蜂、蝴蝶、瓢虫等;制作专属昆虫图谱;拍照、绘画昆虫;了解昆虫,制作昆虫小报。第五是“制作谷雨贴和小福袋”,了解农人制作谷雨贴的原因,感受节气文化,能够跟着视频学习制作谷雨贴和小福袋并有一定的个性化表达。第六是“多种形式共话成长”,通过举办成果展、发放光荣榜、开展分享会等,盘点课程收获,记录成长足迹。

二、课程推进实施阶段化

招募成员,组建团队。“我要做”和“要我做”带来的结果大相径庭,要保证课程的效果,参与者必须是自愿、主动加入的。学校依据顶层设计在工作群内发布招募令,一个节气小组通常是5-6人,1位组长,涵盖语文、音乐、美术、科学、数学学科教师。具体过程:公开发布招募令,教师自揭英雄榜,学校研究确定参与者。原则上,鼓励人人参与,人员不固定。

明确目标,教授设计模式。招募到的成员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团队,要成为真正的团队,必须对其进行价值引领,当我们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我们的合力就逐渐形成了。此阶段目标为:通过讨论、调查,明确项目目标,确定分工,学习项目设计模式。具体过程:(1)明晰项目目标:通过设计、实施任务群,让学生了解节气知识,接受传统文化熏陶,锻炼阅读、探究、合作等能力。(2)教授设计模式:通过培训,了解项目设计的基本思维和项目路径,了解如何基于人的需求完成方案设计。

头脑风暴,形成方案。这个项目的核心是基于儿童需求、围绕主题设计出课程方案,每位老师都会在自己的学科背景下贡献智慧。此阶段目标:完成课程方案的策划。具体过程:按照“分析需求、头脑风暴、讨论分工、形成方案”的步骤形成执行方案。首先,对全体学生进行调查访谈,分析需求,明确学生对节气的已知部分,明确学生喜欢节气习俗里的哪些活动;接着,项目组展开头脑风暴,探索任务群的具体内容;然后设计出课程原型,投用后加强过程评估,为测试迭代做准备。我们发现,刚进校的学生中95%对节气一无所知,对温度变化、昆虫观察和谷雨贴手工制作很感兴趣,所以课程原型中设计了“谷雨时节知多少”“谷雨过后量温度”“和虫子来一场派对”“制作谷雨贴和小福袋”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增加了“诗词歌赋话谷雨”的内容,从而形成了内容框架。

推进项目,多元评价。推进项目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完成的进度、参与度,及时调整成果提交方式、成果展示方式等,优化方案;围绕目标,制定星级评价标准,从学生、家长和老师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让家长和老师参与学生的成长过程,见证学生的收获。我们在每个任务群里发现学生的闪光,采用“网络发布部分作品+布展呈现每个作品”的方式向大家宣告:每一份努力都值得被尊重。最终,孩子们的作品都被收纳到成长记录袋里,把节气知识、读书心得、温度记录表、昆虫图谱和谷雨贴装进去,也把和时间对话的感悟装进去。

三、课程收获多元化

以“谷雨”课程开发为模型,我们逐渐开发完善了节气课程,师生呈现出可喜变化。随着节气课程的稳步推进,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动手能力,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等不断提高,能更敏锐地捕捉身边的物候变化,更准确地解释人的行为和自然的关系。通过节气课程的开发实施,多学科教师均投入到项目的策划,全科联动,全员担任德育工作者,一起肩负陪学生成长的责任,真正做到全员、全学科、全过程育人。以招募的形式组建团队,借鉴 PBL项目制学习的方式,教授设计思维,指导教师使用科学的工具观察、分析、跟进项目等,构建了比较系统的、可以迁移的培养方式,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