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29期(总第379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构建高质量教育科研体系 为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省贡献力量
——2023年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侧记
■本报记者 夏应霞
《教育导报》2023年第29期(总第3794期) 导报三版

参会代表(图片由省教科院附属实验中学提供)

正值春暖花开好时节,来自全省21个市(州)教育科研工作者齐聚蓉城。3月20日,2023年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在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中学举行。会议旨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全省教育科研重点工作,推进高质量教育科研体系建设,为四川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教育科研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专业支撑。全省各市(州)、县(市、区)都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或教研室,教育科研体系基本建立,服务决策能力不断提高,指导教育实践扎实有力,成果培育推广成效初显。在这次全省教科研系统的盛会上,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富顺县教研室、西华师范大学、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大学附属中学的负责同志,就如何推进教育教学研究,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进行了经验交流。

成都市教科院——

信息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成都市教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罗清红以“信息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分享成都市教科院充分发挥“智库”和“引擎”作用,助力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

服务城市发展,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罗清红说,2022年初,该院在原有“慧教研六大行动”新增“九九提质”行动,即:由内设九个所(处)各牵头负责一个郊区新城,包括邛崃、都江堰、新津、金堂、彭州、崇州、大邑、简阳、蒲江,全面助力郊区新城教科研水平整体提升。

服务学生成长,注重信息赋能人才培养。成都教科院在7个区(市、县)的10余所学校开展选课走班专项调研;以成都七中、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棠湖中学三所示范校为试点校,推动选课走班制度实施;尝试建设“学分制管理”试点区和试点校,推进数字学校在线选修课程学分认定和全省高中学分互认工作;依托成都教育“七朵云”,在全成都范围内实现“云走班”。成都市教科院的“七朵云”全息共享教育体系,包括网校云、数校云、继教云、师培云、培通云、乐培云、观课云及其全域协同运行保障机制,成为助推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和有力支撑。

以“数”为据,推进教育数字化。目前,成都市教科院已有50余万节课程资源,观看人次逾30亿。资源覆盖云贵川藏等18省市区2000余所学校,累计受益师生1000余万,成为省政府“成德眉资同城便捷生活十大行动”和市政府对口支援阿坝、甘孜重要内容。

成都高新区——

做优做强教科研支撑体系

“教科研工作是保障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但现实中教研机构体系不完善、教研队伍不健全、教研方式不科学、条件保障不到位等老大难问题普遍存在,成都高新区一度也存在类似问题。”成都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蔡华红直面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答。

一是建强教研新机构,建优教研新队伍。2019年9月,该区正式设立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负责全区教研、科研、培训和信息化应用工作,对教科研工作的价值取向、服务理念、职能定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保障等进行了全新构建。在锻造专业教研队伍方面,严格专业标准、科学设置岗位、创新管理机制、保障专业地位、激发内生动力,鼓励教研员展现新气象、新面貌、新作为。

二是构建教研新体系,营造教研新生态。针对教育发展中心、学校、教师,明确各类教科研主体责任。提升教科研关键人物核心能力,通过周期培训、课题引领、项目驱动等方式提升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建立教科研联动机制。纵向建立“业务主管部门-教育发展中心-学校-教研组-教师”上下联动机制,横向建立“学校主动-校际互动-典型带动-智库引动”左右协作机制,让所有学校、全体教师都卷入教科研场域,崇尚学术、重视研究、深耕实践的行动蔚然成风。

三是创生教研新路径,激活教研新动能。当前,国家-省-市-区-校五级课题覆盖教育教学重要领域,全区80%以上教师参与课题研究。高新区联合师范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专家,持续推进区域“一核两翼六群”综合育人课程体系、“1333”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基于实证的课堂诊断与改进、创新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等重点项目,以高标准、高品质教科研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富顺县——

四大机制驱动教师全员读书

“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和源头活水。”富顺县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主任王万祥说,该县自2020年以来,以四大机制促进全县教师“向专业更深处漫溯”。

建立阅读书籍遴选机制。为确保每名教师每年至少精读4本好书,县教体局采用县级“1+ N”模式,先后推荐了教研员必读书目、教师选读书目。各中小学校(幼儿园)采用校级“1+1”模式,围绕“党建引领”等五大主题遴选书目。三年来,各学校累计向教师推荐优秀书籍1000多本,形成丰富的教师阅读书目库。

建立教师阅读技术支持机制。借助网络平台,组织教师参与朱永新等专家的读书分享、培训十余场;开展专项培训,通过培训“领读人”,指派“伴读员”,表扬“领读榜样”,保证每所学校有1-3名“领读人”带领教师读书。推广“三步读书法”,引导教师从“读进去”到“悟出来”再到“传出去”,保证深度阅读。

建立教师专业阅读运行机制。要求各学校落实“读、教、学、思、研一体化”的教师读书运行模式。37个名师工作室带动教师参与线上共读,带着“每日驱动性问题”完成“每日打卡作业”和“每周作业”;各校读书专业团队组织读书沙龙、读书分享会等活动500多场,培养出一批爱读书、善读书、会分享的读书达人。

建立读书评价督查机制。实施县级、学区、学校三级考核,将读书活动纳入年终考核;建立教师读书管理群和教师读书过程考核云平台,要求各学校适时分享教师读书动态和定期报送过程资料。开展“文轩教育杯”教师读书总结评价系列活动,每年提供15万元,嘉奖十佳读书单位、教师、校长,优秀领读人、伴读员、个人等。

西华师大——

将教育科研融入教师培养全过程

“新时代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教课好’的教学能手,而且还应该成为‘会研究’的教育家。”西华师大社科处副处长、教授姚永强介绍了将教育科研渗透到教师教育工作的各个层面的做法。

该校在加强平台建设、以研促教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将科研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之中。一是在培养方案中突出科研的地位,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教育科研相关课程,在教学计划与大纲中合理安排教育科研课程。二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机渗透教科研知识和方法,杜绝一味讲授,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养成研究习惯。三是强化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撰写,指导教师全程指导选题、搜集材料、立意、谋篇布局、写作和修改,严把毕业论文关。四是鼓励学生申报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学校给予学生立项的课题、撰写并公开发表的教育科研论文给予与教师同等奖励,指导教师也计入一定的工作量。五是积极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加强对科研助理岗位学生的全程化指导服务,逐渐建立完善科研助理建设长效机制,既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地见效,又为科研人才培养贡献了力量。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三聚焦、三坚持、三服务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赖斌介绍了该院秉持职业教育科研与类型教育定位相匹配的理念,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的做法。

一是聚焦需求,坚持项目引领,服务教师成长。学校聚焦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求,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科研项目支撑体系。二是聚焦转化,坚持理实一体,服务课堂革命。聚焦成果转化,坚持边研究边实践,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革命的具体行动,遴选了一批金资源、金课程、金课堂、金教材、金种子(教师),立项了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0部。三是聚焦特色,坚持多元合作,服务产教融合。学校聚焦“智慧+双创融通”的办学特色,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研究,形成了“智核+智用”专业集群,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

以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发动机”

“我们的基本价值追求是:教师在崇尚研究的学校文化引导下,通过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实现专业成长,进而影响、引导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米云林介绍了该校“硬化教育科研平台,实化成果引领”,实现“言必行、行必果、果必用”的教育科研闭环。

“硬化”教育科研,一是人员上指向“全员”——顶层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副校长及教育科研究处主任等干部组成,基层是所有教师的集合。行政领导和教师全员“各司其职中的相向合拢”,学校全员参与教育教学研究蔚然成风。二是内容上指向“真实性和适应性”——学校以为期四年的课题研究与每期一个的专题研究相结合,既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又保证了全体教职工参与的可能性和自主性。三是形式上指向“全程”——以顶层校本理论与课程管理制度的构建落实,促进基层教师有目的有价值的课题研究,以全校的综合研究和教研组/处室自主研究相结合。四是方法上指向“校本理论”——生成基于核心问题的系列校本理论,为师生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更新发展提供了以校为本的理论支撑。

学校以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发动机”,对学校文化、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等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进行改革研究,培育了一批批“全面发展学会研究”的学生,促进了“培养-研究型”大学附中的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