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36期(总第3801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西南石油大学以深化产教融合助推新工科建设,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校企共生共荣的“深情相拥”
■本报记者 鲁磊
《教育导报》2023年第36期(总第3801期) 导报二版

日前,成都市新都区的一片油菜地中,一座20多米高的“钢铁巨人”正挥动“手臂”,将钻头打入数千米的地下。

“你们面前的庞然大物,是全球唯一的全尺寸、全链条的石油天然气钻采实习实训系统,集钻、采、输、用于一体,是一件‘巨无霸’教具。”这是西南石油大学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钻井与完井工程”课堂上的一幕,身着红色实践服的学生,围着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华,听他讲解操作原理。

课堂设在生产一线,教具源于真实应用场景,任课教师是企业高级工程师……这样的专业课教学是西南石油大学在探索“招生-培养-就业”试点改革过程中,开展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一个生动缩影。

“这套全尺寸再现油气矿场生产实际的实习实训系统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管网集团与学校联合建成,把如此大规模的生产平台‘搬进’校园,体现了建设一流能源大学的信心和决心。”西南石油大学党委书记陈永灿表示,近年来,学校积极对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相关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于2019年成立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为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路”。

教学紧扣产业链,带着课题去实践

新学期伊始,西南石油大学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2020级学生方嘉俊和同学们来到了位于山东省的一家石化企业。他们5人组成一个科研小分队,带着课题参加实习实践。课题内容紧扣生产过程,课程考核就是课题组答辩。

这样的模式实现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的深度融合。“技术人员、任课老师都是课题导师,我们在现场就能掌握解题办法、操作步骤、技术要点。”方嘉俊说,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提出新点子,还能将认知延伸到其他生产支链,不断构建、完善知识体系。

“推动校企深度融合,首先是行业企业参与到学校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学改革中来。”学校教务处处长廖柯熹介绍,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深度耦合,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装备。

“对校企双方来说,如今的合作,已经不再是停留浅表的携手,而是共生共荣的‘深情相拥’。”廖柯熹说,近年来,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搭建起现代天然气“地质-开发-钻井-开采-集输-长输-储气-利用”全产业链学生培养体系,探索形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企业将职后培养前置到本科阶段,不仅大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为行业企业发展储备了高素质人才。”

坚持需求导向,打通双向培育通道

日前,一场火爆的线下招聘会在西南石油大学举行。一家企业的面试官范硕在面试中惊喜发现,眼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不仅对全产业链非常熟悉,对前沿领域也能如数家珍。

技术迭代日新月异,行业发展一日千里,在市场风向急剧变化的当下,学校如何把行业、市场、社会的人才需求及时传导到并作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实现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关键。

学校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探索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反馈机制,以季度为单位,收集分析企业导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构建了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主要标准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确保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高度适配。

“我们希望全产业链覆盖的校企合作新模式,让学生能够快速适应行业并成长为引领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天然气产业学院院长赵金洲看来,共定标准、共建专业、共建师资、共享平台填补了传统专业与工程培养间的“真空地带”,合力打通了学生培养“最后一公里”,产教融合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深挖人才“蓄水池”,培育发展新动能

在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重点项目名单上,学校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赵金洲教授团队与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联合申报项目榜上有名。截至2022年底,校企双方科研团队围绕深层超深层天然气等世界级难题开展联合攻关的纵向项目达60项,企业委托项目300余项。

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井喷”的背后,是校企共建“产、学、研、转、创、用”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推动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快速互动的不懈努力。

2023年初,校政企又一深度合作项目——“环西南石油大学能源科技成果转化区建设”通过验收。在新的合作模式中,地方政府提供用地、厂房,入驻企业投资建设实训设施。学校的任务,是为合作引入科研创新人才。未来,一系列服务石油天然气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将在这里启航。

为真正打破校园“围墙”,“拥抱”行业企业,西南石油大学着力推动人事、人才工作机制改革,深挖人才“蓄水池”。近年来,学校相继出台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选聘行业企业优秀技术和管理人员到校任教;实施企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引进、评价机制;校企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共建教师实践岗位,开辟人才流动政策特区,实行企校人员充分流动。

“新工科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张烈辉表示,学校将以建设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为牵引,以深化产教融合助推新工科建设,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一条具有“石大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