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县苏家学校开展教师提升工程线下培训,邀请专家为教师开展校本和基本功培训。(图片由学校提供)
大邑县地处成都平原,根据当地不同的资源形态,有着山区、坝区、城区之分。坐落于不同区域的学校各有特色,校园环境的整洁美观、教学设施设备一应俱全。
不仅加大投入夯实硬件基础,更积极提升软实力。近年来,大邑县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的重要抓手,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建强教师队伍,为区域教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师徒结对
促年轻教师迅速成长
“1936名学生,136位老师,学校师资力量从师生比上看,是配备充足的。”大邑县实验中学教务处主任任业兵说,但是学校面临一个特殊的困境,最近几年,学校最早的一批骨干教师都到了退休年龄,一方面是老教师的工作强度需要调整;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也存在“青黄不接”的难题。
如何做好新旧衔接,解决教师队伍老龄化的问题?“师徒结对,薪火相传,是主要方法之一。”任业兵说。
大邑县实验中学政治教研组的程红艳、李若绮便是其中一对模范师徒。
“师傅在工作、生活上给予了很多帮助,让我能迅速成长。”李若绮回忆,有一次,她要在全县教师面前做课堂展示,当时心里紧张极了,“师傅从课堂语言到板书设计,再到各种课堂情况的应对之法,都事无巨细地将经验传授给我,更召集了其他政治老师来听我讲课、帮我磨课。”
不仅是展示课,李若绮任教后的每一次赛课,都得到了程红艳在内的老教师们很大帮助。“这些教学中的‘干货’,让我越来越有信心。”她说。
“小李特别优秀,进步也很快。初入学校便肩负起政治备课组组长的担子,教学、教研活动都完成得井井有条,深受孩子们喜爱。”提到徒弟,程红艳言语间尽是欣赏与骄傲。
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进一步打造学校优质教师团队,是近年来大邑县不少学校面对教师队伍老龄化的应对之法。“青年教师在备课、听课、说课、评课各个环节中,向指导教师学师德、学技能,切实提高了教学水平,迅速收获了成长。”任业兵说。
名师工作室助力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我以前在高中任教,2020年10月才来到大邑县教小学。起初,在课堂节奏和教学方法上,我都有些难以适应,在代老师的带领下,才渐渐找到门路。”大邑县韩场学校音乐教师曹云淇是代金霞名师工作室的首批成员之一,早在工作室成立之前,他便已经跟随代金霞学习了。
代金霞是成都市音乐学科带头人,在声乐教学上有着颇深的造诣,大邑县子龙街小学“爱之声”合唱团在她的指导训练下,多次在成都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中斩获一等奖。工作室成员来自大邑县多个学校,“为音乐教育服务、提升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能力”是其名师工作室的宗旨。“不管是聘请专家、外出培训,还是与成都市名师工作室开展联合教研、提供各种平台和资源,都让我们受益其中。”曹云淇说。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何真正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将跨校传帮带落在实处?代金霞表示,需要为年轻教师提供更多机会、资源,音乐教育不仅是子龙街小学的“名片”,也应成为大邑县教育的强项,这需要每个学校、每位音乐教师首先发展起来才能做到。
在她的带领下,一批有思想、有能力的年轻教师主动申请加入工作室。成员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明晰对未来研修学习的目标。
“现在,工作室成员定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交流,在阅读分享、集中研讨、观课议课、互动交流中提高综合素养,在县级教研、送教下乡、区域联合教研等活动中分享经验,碰撞智慧,提升专业技能。”曹云淇告诉记者。
“加入名师工作室后,我不仅课余学习时间变多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锻炼,更感受到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工作室成员李涛表示,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研究型的音乐老师,与各个学校优秀教师一起努力,推动大邑县音乐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以研促教
助教师教学提质增效
“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教好每一名学生。如何教好?有赖于每一位教师上好每一堂课。”大邑县苏家学校校长黄小燕表示,苏家学校作为成都市“强校工程”实验学校,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发展基石,来实现乡村小微学校的强校探索。
充分利用教研机会,发挥教研效果最大化,是苏家学校“以研促教”的重要思路。
例如,为巩固前期“线上成都市第十八届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的学习成果,苏家学校举办了“全员展优质课,促教学质量提升”教研活动,校长、教务处主任及小学部全体数学教师参加展示,共同探讨、交流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互动性、探究性、情景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将数学与生活、德育、劳动课程融会贯通。
实现以教研提高教学质量,苏家学校还开展了新教师优质课评比、高级教师示范课评比、课堂大比武等教研活动。黄小燕表示,学校希望通过搭建这些教研平台,让教师互相借力、取长补短,这样大家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除此之外,苏家学校还采取“一个都不放过,一个都不落下”的策略,开展“巡课—观课—议课”的常态化督评,针对薄弱学科、教师进行课堂跟踪,记录真实成长足迹。同时定期召开学情分析与教学质量分析会,引用数据分析,探讨实际问题,分享交流经验,准确掌握学情动态变化,为教师发展提供精准指导。
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是检验教师队伍质量、效能的重要标准,学校始终坚持问题、目标导向,坚定“强校必先强师”,随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教风逐渐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成绩显著提升,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