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给女儿报了游泳班。一对多,10次课,包学会蛙泳。暑期学游泳实在火爆,游泳池的孩子们3个一堆、5个一伙,多得跟下饺子似的,岸上也站满了陪同的家长。
跟女儿一块学习的有两个“加课生”,一个是8岁的小女孩,一个是6岁的小男孩。他们在学习了10节课后,仍不能“摘漂”。8岁小女孩的奶奶每次都来得特别早,坐在岸上,一刻不停地指导小女孩练习。小女孩热情不高,教练指导她时,倒还算认真,但教练一去教别的孩子,她就抱着浮板满泳池晃荡。小女孩的奶奶在岸上大声批评她,一批评,小女孩干脆坐在泳池边,不游了。6岁小男孩的岸上“教练”更多,爷爷奶奶都来了,爷爷一脸严肃,边看孩子练习游泳,边踱步皱眉。奶奶则一边斥责孩子动作不标准,一边气鼓鼓地驱赶爷爷:“你赶快走吧,瞧你那眼神,孩子看了都害怕。”小男孩一会看看爷爷,一会看看奶奶,不知所措。
9次课过去了,女儿的学习进度也不乐观,平日里强装淡定的我着急了,加入了岸上“教练”的队伍。我站在岸上手脚并用地指导女儿,嗓门越来越大。女儿看着我张牙舞爪的样子,也生气了,嘟起的小嘴能挂个小油壶,气愤地冲我说:“你生气的样子真难看。”气归气,该抓紧的还得抓紧。一时间,我们几个岸上“教练”绕着游泳池,齐齐发力,你一言、我一语,搞得孩子们一脸茫然。教练也被我们说“晕”了,走上岸,搬来几张凳子,让我们坐下,要求我们只许远远看,不准说话,不准走动。这下,我们这群岸上“教练”安静了。
说来也奇怪,我们一安静,孩子们反而学得投入了。其实该教的动作要领教练都教了,孩子也都记得。几个孩子互相纠正动作,你帮助我练习换气,我指导你蹬腿,仅1个小时,每个孩子都突飞猛进,憋气、蹬腿、划水、换气,一气呵成。岸上的家长们都面露欣喜,毫不吝啬地鼓掌。孩子们高兴地欢呼雀跃,尽情地在我们面前“炫技”。
下课后,教练对我们说:“我教游泳十几年了,你们这样的家长我见多了,盯孩子太紧,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越批评,孩子越紧张,越学不会,要学会给孩子松绑,让孩子自己去摸索。”
记得樊登在解读《掌控习惯》一书时曾说过:“当把孩子控制过紧时,我们不自觉地沦为解决问题的标准机器,也夺走了本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变得坚强自信、勇敢成长的机会。”
诚如教练所言,我们做家长的要学会放手,多做合格的观众,少做指手画脚的教练,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孩子,把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在自我历练中增长自信、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