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新”背景下,如何着手改革和创新学校教研模式?经过调查发现,当前学校教研存在的问题:师资年龄结构偏大、不均衡,一线老师忙于教学、班级事务,自身教科研专业发展主动性不高。为解决实际问题、调动广大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学校构建了“学术指导委员会—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年级组—名师工作室”的“六位一体”教研层级团队,合力协同,形成了“五双融合”的教研模式。
一、“五双融合”特色教研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1.“组+室”双线教研团队建设
学科教研团队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是业务提升的主摇篮。近年来,随着教师人数成比例增加,常规的教研组团队不能满足教师们的个性成长需求。经过调研,2021年春季,学校开始成立以学科名优特骨干教师领衔的名师工作室。现有第二届区校级名师工作室7个,涉及五大学科领域。作为领航学校,工作室也辐射带动学区的年轻教师集结成团、共同发展,高质量完成各级教学竞赛,承担教研教改活动,合力开展课题研究。名师工作室成员少、研修灵活的特点,实现了不受主题、时间、地点限制的自由研修模式,更能聚焦难点、凝心聚力。教研组与名师工作室双线并行、相辅相成,既有共同的研修任务,又能解决不同的实时教学问题,“组+室”双线教研团队是学校较为称道的组织形式。
2.“主+常”双体教研活动形式
教研活动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主要形式,“主+常”的双体教研活动较好地解决了教师研修的不同需求。“主”是指主题教研活动,由教研组组长组织开展,双周进行,也被称为“大教研”,固定主题、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主题包含读书分享、见面课、示范课、展评课、小专题汇报等。“常”是指常态教研活动,单周进行,由年级组或名师工作室主持,主要有教材分析、作业设计、小专题案例分析、常态课、学生管理等主题。这样的教研活动,人员数量少、针对性强,聚焦教、关注学,适时适地交流互动,是老师们喜欢的教研形式。“主题式+常态式”的双体教研在关注教师课堂、提升教师素养上发挥了很大作用。
3.“大+小”双级课题科研模式
课题引领谋发展,学校高度重视课题研究。一方面积极承担省、市、区大课题研究;另一方面组织50岁以下教师投身小专题研究。这类研究切入点小而实,聚焦教学真问题。学校制作了小专题研究指南,按月管理和考核,定期组织开题报告会、中期研讨会、成果汇报会,引领教师们能研、会研、善研。大课题提升办学品质,小专题促进教师发展,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大+小”双级课题科研模式建造了教育科研、教师教育的新高地。
4.“校+地”双区教研展示平台
在展示中进步,在交流中提升。学校想方设法为教师创造机会,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一是校内展示平台,定期开展专题分享、成果分享、主题研讨等教研类活动。二是学区地域展示平台,五里路小学作为领航学校,与学区六校携手,开办教师论坛、开展教学比武、组织专题教研、举办提质讲座等,利用网络平台,数字赋能学区教研共建共享,搭建更宽广的展示平台。
5.“课+业”双层专题教研
为深入落实“双新”教育理念,学校开展了课堂教学设计改革和作业试题设计改革研讨会,形成了单元整合、探究合作、项目引领、文化传承的创新教学方式和五小学科特色作业单。作业单分为四个部分,即:基础过关,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提升,注重学生的综合运用;探究拓展,关注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总结能力;综合实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运用能力。这样有层次、有梯度的题目既限定了作业的量,又保证了作业的质。
二、“五双融合”特色教研模式的实施成果
随着“五双融合”教研模式的实施,教师教科研积极性不断增强,课题研究能力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显著提高,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主要表现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教师教研成果呈现爆发式增长。学校在课堂、论文、课题类争优都保持增长态势,尤其是在课堂参赛获奖方面,更为显著。
二是培养了更多的名优骨干教师。随着教师们理论基础不断丰富,实践经验不断习得,教学业绩不断凸显,专业性交流展示的机会自然越来越多,培养的名优骨干更被推选至更高一级名师工作室担任主持人、领衔人和研修员。
三是课题研究硕果累累。2021-2023年期间,学校主研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1个,参与区级小专题获奖共计36个,形成了教师全员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研究新局面。
科研兴校谋发展,多元模式促提升。小专题教研下的“五双融合”教研模式改变了单一、传统、固化的常规教研手段,通过多方位活动策略、多角度教研思考、多元化评价机制,将一线教师最头疼的教科研任务转化为团队协作下最喜爱的成长阶梯,使教师减少了对教科研工作的焦虑,找到了职业成就感。因此,该模式在优化教师教科研成长、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