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08期(总第4003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理解父亲
■朱蕾
《教育导报》2024年第108期(总第4003期) 导报四版

父亲爱我,毋庸置疑。他兜里有一颗糖,也一定会留给我。但等我长大,不再是小孩,我要的也不仅仅是一颗糖。

我发现,我和他很多地方难以共情,尤其是我们的消费观。

我读大学时,有次天冷,父亲给我送被子。他来的那天,从家里到我所在城市的大巴车费涨价了,涨了一块钱。父亲很生气,认为这是讹他。因为不久前,他才坐过这趟车,当时车费还是原价。司机耐心和他解释,就这几天统一涨的。他固执、不信,和司机大吵了一架,然后竟然背着七八斤重的棉被徒步走了将近20公里。

到我学校时,父亲满头大汗。12月的天气,衣服都汗湿了,捆绑棉被的绳子把父亲的手都磨破皮了。他坐在我寝室里,满脸通红,大口喝水,上气不接下气。

父亲爱我吗?当然,要不他怎么会给我送被子,还特意带来我最爱吃的巧克力夹心饼干。

如果这是课文中的情节,父亲是善良、朴实的,大老远给我送被子,要大大褒奖一下这伟大的父爱。而我得知情况,整个人是懵的,因为我不知道他省这一块钱的意义何在?

父亲是我们当地国企的员工,收入不错;母亲是单位的主办会计,颇受人尊重;家里孩子就我一个。不说大富大贵,衣食无忧是可以的。那么,省这一块钱,受这么大的罪,目的何在?

我真不懂。

工作后,随着经济发展,我的工资涨了,便想买点东西孝敬父母,然而没有一次是开心的,特别是父亲,总扫我兴。比如买衣服回来,父亲总是责怪,衣服没破、没旧,为什么买新的?再问价,我比较“傻”,如实相告。有件羽绒服,藏青色,做工精细。我感觉很适合父亲,于是买来送他。父亲一如既往地嗔怪我,架不住我和母亲的撺掇,上身试试,确实很适合他。父亲没说话,但看得出他比较满意。

本来一切都很好,坏就坏在他问了价格,而我随口报了实价。

得知这衣服的价格后,父亲脸色铁青,把衣服往地下一扔,命令道:“明天退了。”

“好好的,退了干嘛?”

“一件衣服快两千元,疯了,买这玩意?”

“品牌都这价。”

“要不你怎么穷,败家!浪费!明早退了!”

“退不了,买回来,商场不给退。”

“退不了,你别回来。”

…………

不止一次。

当然,现在我学乖了,买回来的东西一律半价“上报”,有时撕去标签,诓他说是我先生穿不上的或是别人的旧衣服。这样,父亲才欣然接受。

父亲自己不仅节俭,看我们花钱买东西,也不开心。我爱买衣服和护肤品,他瞅着我衣橱里五颜六色的衣服,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对我那些摆在梳妆台上的瓶瓶罐罐,更是无法理解;我先生爱吃零食,兴冲冲买一些进口零食,本想让岳父大人吃个新鲜,怎料也被他黑着脸,忿忿然拒绝。

“你们吃,我不吃。”

“纯属浪费钱!”

我一直不明白:钱,自己辛苦赚来的,怎么不能买能力承受范围内的东西犒劳自己?努力工作,不就是想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

父亲,真是不可理喻。

直到后来,我读到《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一句话: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着他的鞋走来走去。

我的父亲出生于1949年。他吃过苦,当过兵,经历过生离死别。他是家里老大,兄弟姐妹众多。爷爷去世得早,父亲还要帮家里照顾弟弟妹妹们。哪里不要花钱?哪里都要钱。

他的经历使他时刻有种“居安思危”的意识,把钱财看得重,舍不得享受,尤其对自己。即便后来日子好过了,他骨子里还印刻着时代的烙印。他一切都要务实,不能理解我的那些“无用”的消费;他节俭成性,始终把自己困在“温饱”的阶段,舍不得享受。不管今天经济发展到怎样的繁华,他始终小心翼翼,不敢对自己“奢华”。

我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处于国家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我是独生女,父母全心宠爱我。我接受新的教育,吃得好、穿得暖、看过的新鲜事物多,观念和父母那一代自是不一样。我坦然消费,心安理得地享受,没有后顾之忧。

但今天,我不可以用我的视角来评判父亲的消费观。没有对错,也无所谓孰对孰错。他经历的,我没经历。虽然我有时觉得父亲固执、难以沟通,过分节俭……但是没有父亲的“经历”不会有我今天的“享受”。我们的幸福是建立在上一代人的付出与奉献上。

现在有时我还会嘀咕,可是更多时候,我知道我应该理解。

理解父亲。或许有一天,我的父亲也会理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