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2期(总第4017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以“家史”课程为载体,厚植学生文化“根脉”——
历史触手可及 文脉直抵心间
■本报记者 鲁磊
《教育导报》2025年第2期(总第4017期) 导报二版

前不久,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初二学生朱梓明在完成一份“特殊”的作业时,有一个惊喜的发现:家里的四代人或曾于此任教,或在这里读书,都与“树德”有缘。

他还发现,尽管校名几度更改,但校门口的大树一直都在,见证了学校的历史。而他收集、记录的故事,成为这段历史鲜活的“注脚”。

“这不仅仅是一项历史探索活动,更是实践了近20年的文化寻根课程。”树德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易永伦说,学校以“家史”课程为载体,创新设计实施了“文化寻根”系列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索、自我教育为主要方式,消弭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疏离感”,让学生进校便能开启一场沉浸式的历史文化“寻根之旅”。

十余年来,一代代学生在探寻、书写个人成长史、学校变迁史、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走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处”,通过生动、形象、具体的案例和故事,让历史触手可及、“家国”可感可知、文脉直抵心间。

弘扬“存史育人”传统

走进传统文化“深处”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朱梓明仔细观察了家中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父亲曾经踢球、玩耍的街巷,彼时简陋破旧、长满荒草,如今已是处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些细节,让他惊讶不已,也激发了他的探索欲。

看到学生完成的作业,历史教师周雪既感动又感慨。“聆听故事、对比今昔、寻访记录,同学们对时代的发展变迁,有了切身的体会和认知。”

“见微知著、读人阅世,既是方法,也是目标。”易永伦说,“在对家庭影像的探究中,同学们追寻着‘我从哪里来’的人生答案;溯源家族变迁,体会着其中蕴含的血脉亲情;在观看和‘阅读’一张张生动老照片的过程中,感悟着书本里记载的时代波澜。”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存史育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校副校长严健说,为了破解传统文化教育“浮在浅表”的难题,学校从一堂“家史”主题班会课开始,以史学的视野和方法切入,探索“以小见大,由家及国”的育人方式,让师生走进传统文化的“深处”,达到“真实、真切、真情”的育人效果。

近年来,学校为弘扬“存史育人”传统,开发了不少“沉浸式”文化体验课程。

为了增进学生对本土戏剧的了解,老师带着学生实地探访川剧剧场、采访川剧演员、撰写川剧历史故事,深度体验川剧文化;为了让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历程,学校创设“诗词里的成都”实践课程,师生诵读着历代诗词走进大街小巷,寻找城市的文化气韵。

经过十余年的坚持,树德实验中学“家史”探究活动已经“枝繁叶茂”,形成涵盖探索“家史”“校史”“个人成长史”“城市发展史”的“家传—传家”系列校本课程,学生在深度体验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找到并厚植了文化的根脉。

坚持“近、小、亲、实”

让文化在校园中自然“流淌”

最近,周雪在整理“家史”探索成果时,发现班上不少学生来自铁路职工家庭。她脑海中萌生了一个想法:将学生们收集不同时期、不同工种的铁路人的照片、故事贯通起来,通过家庭故事讲述国家铁路发展史,也让一堂常规的历史课有了厚重的人文底色。

“对学生来说,传统文化总是陌生而遥远。”易永伦说,传统文化必须像“融盐入水”般融入课程和课堂,才能实现“春风化雨”般的育人效果。对于文化如何融入课程,易永伦介绍了学校的“四字经”:从“近”处着眼、“小”处着手、“亲”处着力、“实”处着重,“打通各学科与传统文化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既增加课程的厚度和底蕴,又让教学生动自然。”

近年来,学校探索推进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按照“大文化、大历史、小切口”的思路,将知识教育、实践教育、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设计开发了深受学生喜爱的“家传—传家”团队课、“为爸爸妈妈作传”班会课、“街巷里的成都历史”方志课、“家史故事讲述”语文课等课程。学生在身边人、身边事的情感体验中,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

学校还开发了“成都坐标·成都骄傲”系列课程和校本读物,以历史上与成都关联紧密的蜀地先贤为线索,将内容划分为“人物生平、人物成就、精彩片段、成都坐标、交流探究”5大板块,让学生亲自探寻、切身体会家乡的灿烂历史和文化。

易永伦表示,“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坚持“近、小、亲、实”原则开发课程,就是要让文化“可感可知”,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自然地“流淌”,从而激发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承中弘扬,创新中发展

构建师生共有的校园文化

学校副校长姚柯向记者讲述,自己曾在学校门口遇到一名自称校友的老人,而老人却说自己上学的地方在成都远郊彭州市(原彭县)。“难道学校还有在外地办学的历史?”姚柯十分好奇。

他多方查证史料、档案后,一段令人动容的往事浮出水面。原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位于大后方的成都屡遭日军轰炸。为了存续文脉,学校搬迁至郊区的一座乡间小庙中,木铎长振、弦诵不辍,直到抗战胜利。

翻阅着当时的学生名册,姚柯不禁动容。发黄的纸张上,有大量全国各地籍贯的学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困难岁月,学校接纳了流离的学生,安放下了平静的书桌。”

如今,这样的故事在师生中已耳熟能详,启迪着师生智慧,滋润着师生心田。

近年来,学校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度发掘运用家史、校史中的育人元素和资源,创设全新的育人场景和内容。

一个用了10年的蓝色铅笔盒、一个贴着胶布的三角板、一本本手写的工作笔记……学校校庆时,没有大规模的张灯结彩,而是精心收集了300多件来自不同时代老师的“文物”,举办了一个特别的展览“教师物语——讲述老物件背后的学校历史”,良好的教风、学风以这些历史物件为载体,代代相传。

“学校是汇聚丰富教育资源和美好事物的场域,更是师生相长、同学相伴、亲子相亲的人文故乡。”易永伦说,“家史”课程的外延不断扩大,不仅赓续着优良传统,还构建起师生共同拥有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