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10期(总第402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用评价杠杆撬动县中振兴
■四川省教育评估院 汪桂琼
前沿探索《教育导报》2025年第10期(总第4025期) 导报三版

中学时光    余建平  摄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深入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计划。”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把县中振兴作为深化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关键枢纽点。”县中振兴立足于教育公平与共同富裕,目的直指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笔者认为,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县中办学导向。当前,以评价杠杆撬动县中振兴、激活县域教育新生态,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实施县中振兴的有力举措。

一、评什么——政策执行、政府履职和书记(校长)办学自主权

一是实施对县中振兴政策的执行成效评估。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后,各省级政府出台相应文件,抓住“招生管理、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经费投入、托管帮扶、实施保障”等县中振兴的关键要素,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具体实施方案和契合地方实际的要求。但是,文件的执行力度和效度如何,均未发现跟踪监测评估结果。以四川省为例,2022年11月,四川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印发《四川省“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全面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管理”等八大举措,致力于促进县中振兴。3年来,四川严格执行公民办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政策,实施优质普通高中指标到校生不低于50%的招生办法,强力推进100所薄弱高中的托管帮扶,取得实质性进步,缓解了县域内优质生源的流失。但我们在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动态监测中发现,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这一条件中,县中与城市高中相差较大;师生比、研究生学历专任教师比例等方面,县中更是大幅低于城市高中。我们调研发现,四川部分县中仍面临办学经费紧张、师资短缺、校舍不足、设施老旧等问题。缩小县中与城市高中的资源性差距,改善县中的办学硬件,实现城市高中与县中的底线性均衡,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县中教育公平发展,重拾县中信心。

二是将县中振兴纳入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履职评估。

国家和我省出台的县中振兴《行动计划》和《行动方案》都将县中振兴和提升情况纳入了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说明县中振兴的主责在政府。实现省域统筹、市域主体、县域主责,需要省市县三级政府协同推进,细化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职责。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教育规划与发展蓝图的绘制,在教育资源分配、县中帮扶托管等政策制定中要统筹考虑县中发展;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区域中考招生规划与管理,区域统筹普通高中的多样、特色布局等方面落实县中振兴;县级政府作为地方教育管理的直接责任主体,需要在改善县中的基础设施、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学质量等具体举措上下功夫。将三级政府在县中振兴中的履职情况纳入评估考核,是县中振兴的关键一环。

三是改革书记、校长传统考评,保障县中办学自主权。

改变唯分数、唯升学的传统政绩观,积极引导县级政府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不以单纯的升学率评价县中,更不能给县级教育部门和县中下达升学指标,是改革县中书记、校长评估考核的前提。坚持依照《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和《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中对书记、校长的要求和实现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任务,对县中书记、校长实施评价,将县中育人方式变革成效、学生“五育”发展情况、校长课程领导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县中办学模式探索等作为重点考评内容,才能切实保障县中办学自主权,增进办学活力,重构县域教育新生态。

二、怎么评——“四个结合”联合多元主体的共建共构

一是坚持结果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相结合。在关注县中办学质量实际状况的同时,重点关注县中办学质量发展、提高的程度,客观、科学判断县中为提高办学质量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让每所县中看到发展希望,充分激励和调动县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坚持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重点关注县中全面育人整体成效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的同时,更要注重各地县中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发展,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县中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成效,促进县中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三是坚持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努力构建政府、家长、师生、社会等相关利益方及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参与的外部评价体系,也要积极引导县中开展常态化自我评价,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教师专业成长、课堂教学成效、家长对学校满意度等方面开展自评,激发内生办学活力,促进县中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四是坚持将县中振兴评价与乡村振兴评价相结合。县中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持。一方面要评价县中为乡村振兴提供的人力和智力支持,如县中特色课程开设与实施为区域产业带来的影响和辐射;另一方面要评价县域优质资源的配置与改善,如道路交通、水电、图书馆舍等对当地教育的支撑性作用。通过评价,共同促进县中振兴与乡村振兴,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如何用——“三方面”发挥以评促建的应用改进功能

一是全面及时反馈评价结果。教育评价是为了诊断教育问题、促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为充分发挥以评促建的功能,要全面反馈评价结果,要将各地县中振兴的政策执行成效、各级政府履职情况及县中书记、校长考评情况正向全面反馈,并建立健全督促跟踪改进机制。

二是启动追责问责机制。对于个别未能履职到位或是违规操作的政府部门或是书记、校长,要进行追责问责。特别要通过追责问责机制制止和纠正各种违反教育规律、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跨区域招生、违规收费、补课等破坏教育生态的不良行为。

        三是加大正确的舆论引导。加大对社会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成才观,避免盲目择校;积极宣传高考“专项计划”“强基计划”等利于县中学子升学就业的相关政策;特别要重视规范媒体舆论的宣传导向,禁止各类违规招生和虚假宣传及“状元”宣传等。

总之,县中是县域义务教育的延伸,是县域基础教育的出口,是联结城乡教育的枢纽。县中作为我国农村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主阵地,其发展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的构建。只有以评价为杠杆,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改进和激励功能,才能激活县中的改革活力,深挖自身的比较优势,帮助县中突出重围、走出“困境”,助力乡村振兴和教育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