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第二节课,我正在板书数学公式,背后传来孩子们的惊叫声。我迅速回转,发现一个女生呕吐了一地:桌上、衣物、地面,皆被污秽物所染,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气味。大家纷纷掩鼻,面露嫌恶之色,甚至有人还跑到了教室后面。没等我开口,几个孩子主动拿着拖把、笤帚、纸巾开始清理,几分钟,他们就将教室恢复如初。我当即表扬了这5个热心的孩子,并把一个面包奖励给他们。
两天后,我从外地学习回来,孩子们拉着我兴奋地说起分面包的趣事。我邀请5个孩子上台,和大家分享5个人如何分一个面包。
“分这个面包真不容易。”一个孩子开始说,“4人还好说,垂直切两刀就平均了,五个人就难了,我们想了好多办法。”
“第一种,先平均分给4个人,然后每人掰一点给第五人。但这样随意性很大,谁当第五人?多了、少了怎么衡量?还怕你回来笑话我们是没学过数学的人,所以很快就被否定了。”
“第二种,沿着面包外面一圈测量,然后除以5,可是面包是圆的,尺子是直的,我们没有软尺,化曲为直的办法行不通,也只能放弃。”
“第三种,一个圆是360°,360÷5=72,每人分72°,我们大家都赞同,陈思翰还特意去洗手间把量角器洗得干干净净。但问题又来了,从哪里开始测量?量角器的中心该对准哪里?我们在班上征集意见,‘万事通’叶馨谊说,她觉得应该对准圆的中心,可是她也不知道中心该怎么找!”
“我们想了很多办法都不满意,就去四楼找六年级的数学老师请教。老师告诉我们,找圆的中心,只需要把圆从不同角度对折两次,两次的交点就是圆心。但面包不能对折,我们用纸片剪了一个和面包同样大的圆,按老师的方法找到圆心后贴在袋子上,在面包圆心处做个记号,问题就解决啦!”
听到这里,我心里美滋滋的。我意识到,抓住好的契机,学习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创设好的情境,会把孩子们一步步引入“陷阱”,让他们在浑然不知中去探究与解决问题。而我这次,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怎能不叫人激动?
孩子们继续分享:“想好了解决的办法,可是没有刀,我们就用洗干净的量角器切,弄得量角器到处都黏糊糊的。小曹说他干脆不分了,但老师的表扬他全盘收下,嘻嘻!我觉得陈思翰还要去洗沾满面包的量角器,太麻烦了,就把我的面包掰给他一小块儿。”
这时,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孩子们流露出羡慕、赞许与向往的神情。听着这些质朴的话语,我深受感动:“你们太可爱、太聪明啦,你们探究、钻研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你们合作、谦让的品质让我觉得做你们的老师真幸福!现在,说说这次分面包的感受吧!”
“没学好数学,连简单的事情都办不了!”
“数学知识跟实际去做还是有点差别的。”
“得到面包本来就不容易,再千辛万苦分出来,我觉得这是我吃过最美味的东西!”
“遇到困难要去想办法解决,集体的力量真是无穷大!”
“分的过程我看到了大家齐心协力、互相谦让,用量角器分面包,让我们兴奋得像沸腾了一样!”
掌声再次响起,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眼里都闪着光,开始发表感悟:“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学到数学知识!”“原来帮助别人真的可以快乐自己,以后如果别人有需要,我也愿意尽绵薄之力。……”
这一幕,比任何一节数学课的情景引入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探究与合作精神;这比任何一场精心策划的班会课更能展现人性的光辉。分面包的过程,是灵动思维的碰撞。我相信,用量角器分面包这件事,会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最亮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