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把县中振兴作为深化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关键枢纽点。从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来,已经3年多了。教育部再次提出“县中振兴”,明确了“县中振兴”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对基础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小学和初中是基础教育的底座和中段,是县中振兴的基础,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打造优良的教育生态,为县域中学输送优质生源,并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土壤,这是振兴县中的压舱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各段教育要“守好一段渠”,守牢育人的初心;在协同育人上,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提高育人的合力;在教育体系上,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在规律把握上,要遵循学生身心发育的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在教育治理上,提高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做好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周密的部署。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等也应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
其次,实施贯通培养,构建小初高一体化培养成长链。这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有助于打破学段壁垒,统筹课程、教学、评价等环节,形成连贯系统培养体系,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上,一是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实现各学段知识、能力、素养的梯度衔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路径,建立共享师资、课程、实践等资源平台体制,提高学习的时效和实效;二是要有清晰的实施路径,在课程体系上要有一体化设计,确保核心知识纵向贯通、横向联合,并开设贯通学段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在教学模式上,要进行积极创新,建立分层走班制、导师制、学段协同教研的体制机制等。在评价机制上,注重把过程性评价、动态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发挥以评促进功能。在资源和政策保障上,鼓励教师跨学段流动,开展联合培训,搭建一体化教学管理平台,以及建立弹性学制试点等。
再次,政策护航,构建县域教育保护网。各级政府可建立一定生源保护机制,杜绝抢挖生源的现象。同时,改革评价体系,将“县中优质生源输送率”纳入小学、初中办学质量评估指标,建立县域内中小学捆绑考核机制,形成教育发展共同体。
总之,“县中振兴”需要全社会共同托举,各地政府部门要做好资源优化配置,通过财政投入、政策支持等手段,优化高中布局,提升县中办学条件。同时,各县中学校要通过联合教研、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发等手段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大力加强师资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优秀教师,提升县中的师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