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19期(总第4034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四川省长宁县中学校教师杜红燕 :不断学习 才是“破鼎”之道
■本报记者 钟兴茂(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育导报》2025年第19期(总第4034期) 导报四版

杜红燕带领学生开展园艺活动,调节心理。

“这些杂草就像我们的烦恼,只要注意安全,大家想怎么剪就怎么剪。”开学第一周的园艺心理课上,长宁中学教师杜红燕带着学生们走进“快乐花圃”——劳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为养护的植物拔草,让学生在拔草、剪草的过程中释放压力、宣泄情绪。学生李通寪感叹:“剪碎的杂草堆肥后又可以滋养花草,所以,哪怕是生活中遇到不好的事情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也能成为我们成长的‘养料’。”

杜红燕原本是长宁中学的思政课教师,因为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和家庭中育儿观念的分歧,她自学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的诸多知识并自考证书,转岗成为了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

“老师和母亲的双重身份及其两难抉择,催化了我职业生涯的重大转变。”说话间,她眼中泛起泪花,“走过那些坎坷的路,才有今天的我,让我既能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又能引导学生快乐成长。”

时间回溯到2011年,彼时还在兴文县共乐初中教书的杜红燕生下了大女儿。因为家在长宁县,返岗后,她只能周末回家看孩子。“哪个母亲舍得离开自己的孩子呢,但没办法,我得工作呀。”既是妈妈,又是“班妈妈”,杜红燕坦言:“当时的状态,一个字——‘难’,两个字——‘焦虑’,3个字——‘我很烦’。”

就是在这样两难的情况下,杜红燕不但尽职尽责完成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工作,发现班上有学生常常迟到、早退、旷课后,她还主动加码,每周三、周四下午放学后,前往学生家中家访。当时她班上有多名留守儿童,有的爷爷奶奶对学习、学校的事一窍不通,杜红燕就逐一沟通,请他们督促学生的上下学时间。“养儿方知父母恩。当了妈妈后我更有耐心了,尤其不能时时陪伴女儿,便想把更多的爱和关心倾注给学生。”她说,“或许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感受到了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杜红燕仔细研读了许多科学育儿和家庭教育的书籍,但书中的许多知识又与老一辈的养育方式有冲突。比如,孩子生病并不都是因为衣服穿少了。再比如,孩子饭前吃了零食,吃饭时就不能一味地强制喂饭了。“女儿越大,家里两代人的分歧和矛盾就越多,双方谁也不能改变谁。”因此,杜红燕又扎进了心理健康的书堆里,以求解决之法。

“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杜红燕坦言,尽管自己学习了更多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的知识,但自家的育儿分歧直到和孩子爷爷奶奶分开居住才得到缓解。“不过,所学的知识让我在育儿和教学中都更有底气。”到长宁中学任教后,她不但上思政课,还兼职心理健康教育,2023年完全转岗成为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这些年来,杜红燕的个案辅导超过700个小时,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学生走出阴霾。在长宁中学的特色园艺心理健康教育中,她也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杜红燕又在心理剧社团建设、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持续发力。作为教师,她常常听到周围的人说,教师的专业背景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这同样是一座成见的‘大山’。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区别很大,即便是老师,初为父母时也需要学习,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则更需要学习。”杜红燕说,“不是因为教师这个身份,而是因为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在处理家庭育儿分歧时,我才能越来越冷静,与女儿的相处也才能越来越融洽。”在自己学习的同时,她也通过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帮助学生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2018年,杜红燕又生下了小女儿。在育儿和教学上,她有了新的感悟——与其“卷”孩子、“卷”学生,不如“投资”自己。目前,在她的带动下,丈夫也逐渐成为了“同学”,他们夫妻恩爱,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和谐。“希望未来把孩子爷爷奶奶也带进家庭教育的课堂里来。”杜红燕笑着说,并真诚地呼吁家长们系统持久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时代发展太快了,孩子的成长环境与我们的早已不同,我们不能像40年前拍的电影里的李靖那样逼孩子,而是应该转变养育理念,如《哪吒2》里那般,用父母的爱去托举孩子,助力孩子‘破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