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26期(总第404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三种态度
■毛道生
人工智能+教育《教育导报》2025年第26期(总第4041期) 导报三版

一、从困惑误解走向拥抱人工智能

ChatGPT、 DeepSeek等人工智能横空出世、惊艳亮相,标志着人类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已不是未来,而是可以触摸的真实现在。数字转型或数智转型、“人工智能+”、玩转人工智能、训练自己的智能体等已成为教育的热门话题和当代教师的“必杀技”。当下教育已切实地面临人工智能带来的极大冲击和强烈期待,然而很多教育人还存在诸多困惑和误解,需要一一厘清和祛魅,以更好地借助人工智能来赋能教育。

DeepSeek等人工智能在知识点的整理和讲解、逻辑推理和分析等方面都超过大部分老师,所以很多教育人,甚至教育之外的人士容易产生一个念头: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不用走进教室学知识,学校和教师没有多大存在价值。

对这个问题,其实大家早有结论,毕竟人工智能代替不了人与人之间直面的交流与对话。因为教育不仅仅是言语上的彼此输出与互动,还有极具感染力的非言语交流,如目光对接、表情变化、肢体语言等。情感上的交融、思维上的碰撞和价值上的引领是教育最具魅力、最有意义、最具本质的内容。

另外,根据具身认知理论,人的认知、思维、记忆、学习、情感和态度等都是身体作用于环境活动而塑造出来的。也就是说,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心智基于身体、源于身体。虚拟现实等沉浸技术虽然能模拟环境或情境,但无法实现多感官感知和真实性体验。

布莱恩·克里斯汀将人工智能称为“最有人性的‘人’”,并表示:“我不是未来学家,但我认为,不管怎么说,人工智能的长远未来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而是炼狱:一个有缺陷,但乐于走向纯净、愿意变得更好的地方。”他认为,人工智能将带着人类走向“纯净、愿意变得更好的地方”,它是导航的罗盘、跨越的桥梁、渡海的轮船、加速的油门。

每位教师都应该张开双臂去拥抱人工智能,给这个“新生儿”命名、正名和扬名。

二、从“随大流”走向“终身学习”

人工智能只能是赋能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而不能替代学校和教师。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和教师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然而,老师们也不能因此舒一口大气,以“躺平”“随缘”“随大流”的姿态去面对人工智能。

恰恰相反,人工智能会淘汰那些盲目乐观或“麻木不仁”的教师。任何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的变革,都会对教育、对教师带来挑战和冲击,必然会淘汰那些因循守旧而不能因时应事的人。人工智能对教师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教学方式、教育内容、培养目标等带来诸多新的要求,需要老师去主动学习和自觉转变。

有的老师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我都这把年纪了,就不必去学习了,把日常的课上好就行了!”这句话不是简单的无奈之语,而是风险极大,甚至是对未来、对国家、对学生不负责的话。

中国人必须走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前沿,把大国重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等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这就需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警告道:“今天的学生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老师和学生将生活在过去。”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方能勇立潮头,赢得未来,独立而有尊严地生存和可持续地发展。

还有的老师错误地认为,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是物理、信息技术等理科教师的事,而自己是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老师,所以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一种认识偏见和不足,也得捋清楚。

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其实是非常“人性化”的,并且人工智能本身就在教使用者如何使用,很容易上手。一线教师是人工智能的使用者,而非开发者,对专业技术要求并不高。更何况,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还是网上都提供大量的培训和教程。对于教师而言,并不需要多少“门槛级”的专业技术基础,也不必有理工科的专业背景,都能很快学会使用。

每位教师都要努力去“驾驭”人工智能,成为“双师”(人师+机师)的主体。

三、从减负激趣走向深入思维

当然,教师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时,不要停留在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表层上,而要深入到价值立场、思维方法、学习方式等深层处。否则,人工智能会沦落到标签化、肤浅化、娱乐化的泥淖中。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这句揭示教育本质的话,在人工智能时代意义尤为重大。借助人工智能,可以快速、高质、轻松完成编程任务、研究报告、项目设计、毕业论文、文献搜索、视频生成、 PPT制作等学术和求知任务,很容易患上“AI依赖症”,导致发现问题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的抑制和退化问题。所以,人工智能时代尤其要重视学术伦理、科技伦理、理性思辨、深度学习、创新能力、探究欲望等的培养。

有网友对 DeepSeek评价道:“ DeepSeek就相当于你身边站了个助理(这个助理比全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加在一起的知识储备还多)。但是,它有个毛病,不问不答、问啥答啥、浅问浅答、深问答深,你的认知决定了 Deep-Seek的能力,拼到底还是拼的个人文化储备!”人工智能时代,相当于每个人拥有了一个“外挂大脑”,但我们不能丢掉自己的大脑,丧失自我。教育必须着力加强 AI所无法替代的人文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价值观、审美观、大爱情怀、思维能力和判断力等,尤其是深植于大脑深处而时时决定每个人的认知模式或思维模式的价值观。

曾经听了一节使用 DeepSeek进行物理教学的课,课后和老师交流。我问他使用 DeepSeek的感受,他很激动地谈了很多,其中一句话让我特别有感触。他说:“我不会直接提出问题让DeepSeek回答,而是先让学生思考,理出自己的思路,然后再向 DeepSeek提出问题。 DeepSeek给出答案后,我引导学生,重点不是关注结果,而是让学生比较自己的思路和 DeepSeek的思路有什么不同。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方法比结果更重要。当然,我还引导学生,要学会提问题,在 AI时代,提出一个好问题比获得一个结果更重要。”

的确如此,人工智能是模拟和集合了人的思维方式后,来拓展和创新人的思维方式,我们用人自身的思维方式开发出人工智能后,要学习和借鉴人工智能的思维方式。人工智能初为“学生”,后为“先生”,这就应了陶行知所言的“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每位教师都要顺应人工智能,培养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和适应人工智能需求的人才。

(作者系成都市石室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