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是一种可以将抽象记忆、思维具体化的有效工具。在历史课教学中,绘制思维导图是活跃课堂氛围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层次与脉络,构建知识体系,还能通过绘制过程再次理解重难点知识,进而激发大脑的潜能、锻炼发散思维能力。此外,绘制思维导图还是检测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达成度的手段之一。但是,在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中,笔者发现存在思维导图主题不明确、思维导图较为烦琐、学生主体性不强等问题。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首先,明确的主题是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成功的前提。
思维导图往往是在本课或者本单元总结时绘制,学生根据教师要求以及本节课或本单元的重难点来完成。为了使思维导图绘制准确,教师要先让学生了解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以及重难点知识,再引导学生确定思维导图的主题。
例如,在八年级上期《鸦片战争》一课,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以及《南京条约》的内容,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指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理解历史,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学完之后,我们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来加深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理解。我们先给出“主权遭到破坏、经济冲击、近代史开端、割地与赔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关键词,让学生根据提示词来确定主题,再绘制思维导图。学生所提交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漏掉关键词而提炼出的思维导图主题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而另一些学生正确总结出主题是“鸦片战争的影响”,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地位等方面列举出关键的内容。例如,在经济方面,开放港口及赔款加重人民负担;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进入了半封建社会。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和比较,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真正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深刻体会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
其次,在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仅是引导者与点拨者,目的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整个过程要围绕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展开。
例如,我们改编2024年初中历史会考试题,给学生提供一些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展出的部分优秀歌曲的材料,包括1939年《保卫黄河》、1943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50年《歌唱祖国》、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994年《春天的故事》、1998年《七子之歌·澳门》、2002年《天路》、2017年《新的天地》等,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并在课下搜集资料,制作一幅主题为“歌声里的历史记忆”的思维导图。我们要求学生任意选取所列出的部分歌曲,至少提炼出4个小标题,并且在每个标题后至少列出一首对应的歌曲名称和这首歌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一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查询这些歌曲的内容,分析它们创作的时代背景,将这些歌曲分为“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新篇章时期”4个阶段,再总结歌曲所体现出的精神。例如“抗日战争——《保卫黄河》——展现人们的抗战精神”,依次将这4个小标题及其后面的内容写出来,最后以“歌声里的历史记忆”为主题形成完整的思维导图。
最后,在知识比较冗杂的章节,要教会学生提炼重点信息,厘清事件与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绘制出清晰的思维导图。
例如,让学生通过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所签订的条约内容及其影响,自己归纳主题,绘制思维导图。通过条约内容对比,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这是西方列强一步步扩大侵略权益入侵中国的过程。通过解释课本中“开始”“进一步”“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这几个逻辑性的词语含义,让学生理解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之下,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总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掌握并熟练应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一定会提升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取得显著效果,为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系成都市双庆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