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26期(总第4041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步入旷野 沉心思考
■林颐
《教育导报》2025年第26期(总第4041期) 导报四版

《去有风的旷野》

阿来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9月

ISBN:9787020186082

在我的印象里,阿来擅长营造一种极具地域性的小说氛围,他的人物故事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地域空间,环境与情节的发展构成一种广袤又细微的联系。

当读到阿来的随笔集《去有风的旷野》,我有种“啊,果然如此”的感觉。四姑娘山、莫格德哇、扎谿卡、大凉山、马尔康……足迹集中于西南的地理区域。10篇游记,都是与“旷野”有关的行走,阿来去往人迹罕至之处,穿越崇山峻岭,观望湍流拍岸,聆听花开的声音,在旷野的孤寂当中,感受自然的风声,进入深邃的思考当中。

阿来笔下的风景就像交响乐,节奏起伏,在不同的音部之间跳跃。他写道,梭磨河峡谷峡壁陡峭,阳光强烈,风摇晃着树,其实就是摇晃那些光,使之动荡、使之流淌。在这宏阔的动感画面之后,他紧接着把视线转向了“一树树浅红的野桃花正在盛开”,仔细描摹桃花的精致美,他联想起永井荷风的文学作品,继而文笔再次转换,阿来写自己:“在高天丽日下挺身行走,长风吹拂,田野包围着村庄,群山包围着田野。”他还说自己年轻时在诗中写过这样的地理:“河流轰鸣,道路回转,我要任群山的波涛把我充满。”

这样的场景描述,在书中俯拾皆是,所有的句子几乎都能为读者带来对大自然的视觉享受,但又让人觉得真实的自然风景应该比文字能表达出来的更为鲜明。书中还有许多对地质历史的描述,从眼前的现时所见延展到远昔的漫长而又缓慢的变迁:“我就置身在岩石中间,在另一个时间维度中,在数亿年前地球的伟力创造的景观之中。”那是人类面对壮丽的景观之时所迸发出来的情感,强烈的自然审美体验让人震撼,继而在心灵遭遇冲击之下,自发地对现实事物加以重新审视,思考我们与栖居其间的自然的关系。

我恍然明白了《机村史诗》《云中记》等小说里悠远深长的“现代性的反思”。他试图在文字里恢复一些古老的原则,一如他的这些行走,试图具备“旷野”本身应有的意义。

徐霞客、亚历山大·冯·洪堡、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达尔文……在行走的同时,阿来想到这些人,他将“旷野”与这些开拓者的意象连接起来,把人类历史的记忆和他自己对景观的欣赏联系起来,于是他的审美就从个人的品味变成了向人类历史的一种追索。

在书中,阿来引用了英国自然文学家罗伯特·麦克法伦在《荒野之境》中的一句话:“树林铺展在大地上,一片沸腾的生命。”还有另外一句:“荒野可以使我们恢复本性。”不管我们是否确切地知道自己的本性,正如阿来所说:“有了这样的词句,人就会以为自己接近了某种哲学境界。”我们是否能像阿来一样,欣慰于自己在风中聆听到大自然至美至善的“教诲”呢?

而我联想到了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所主张的“恋地情结”。这是一个为了广泛且有效地定义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所有情感纽带而创造出来的词语。段义孚认为,人类对环境的体验是从审美开始的,地方与环境是情感事件的载体和符号,人类持久和难以言喻的情感是对某个地方的依恋,因为那个地方是他的家园和记忆储藏之地,当遇见从未接触过的事物之时,自然审美的体验最强烈,也最令人惊讶。

用“恋地情结”来概括《去有风的旷野》的主旨,我想是合适的。阿来所追寻的,也是崇高的景观和人类审美的极致体验。“恋地”不是主张后退,而是对“旷野”的向往,是对稳定、常规的反抗,是我们想要求索的一个恰当的空间,它可以容纳混乱、开放与大胆的超越,并在求索的同时保持足够的谦逊。正如书封上的那句话:“人生如旷野,自由和答案都在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