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校长之“新”,有的是由本校直接提拔走上校长岗位,有的则是从一所学校到异校交流或提拔使用,前者抑或后者,其基本特征都体现为新角色、新坐标、新环境。新任校长需要尽快适“新”,迅速进入状态,这种“进入”需要在学习、实践和反思中修炼基本功。
一、修炼学习力,增强“内功”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教育者首先需要接受教育。因此,作为一所学校的校长,首先要做师生学习的表率,通过学习“充电”,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不但要成为教育教学的能手,而且要成为学校管理的行家里手。
向书籍学习,以学促管。手不释卷是一位新校长最基本的阅读品格。新任校长要沉心静气,走进教育经典,在经典中吸取“营养”,领悟“大爱育人”“登高望远”“守正创新”的育人和管理智慧。在系统的阅读中去思考、实践,把教育家经典著作中的理论内化为符合校情的办学理念、制度文化、行动指南、全域思维,让自己的管理厚植于肥沃的理论土壤,开出具有本校特色的馥郁之花。
向同行学习,以学促进。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立足于本土文化成长起来的校长,是适应区域现实、善于整合资源且内心笃定的人。新校长要放下姿态,向前辈虚心学习管理和协调之术,耳濡目染、取长补短,借他人经验和智慧铺垫成长之基。
向经历学习,以学促艺。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迪奇将人们想学习事物的等级分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新校长要敢于走出“舒适区”,主动走进业务“学习区”“恐慌区”,多研读文件、多观摩课堂,下深水,掌握各条线的脉络要点,倒逼自己去经历、体验、感悟,化被动为主动,增加底气克服“恐慌”,助推管理技艺臻于至熟。
二、修炼钝感力,“走进”学校
钝感力是指在感知特定的事物或情景时,通过降低自身的感受性,保持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姿态。一切的结果来源于脚踏实地的行动,新任校长既要“手脚并用”,有行动的敏锐度,又要静心思考,修炼“钝感力”。
“走进”校园。新校长首先要走进教室,观班级文化建设、制度规范、课堂生态,掌握第一手鲜活的资料。其次,要走近教师,认真听课、把脉问诊、指导点拨、解决困惑,了解研究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活动效果,优化修正方向。再次,要树立儿童立场,走近学生,在课堂内外、课间楼道、操场食堂与学生打成一片、平等交流,成为学生的知心人。
“走进”案头。校长要在烦琐的事务中抽出时间,静心写教案、上好课,努力成为打造下水课、样板课、示范课的行家里手;要善于审方案,理清工作主线,提出创意谋略,紧抓效果落实,让学校的创新创优真正接地气、见效果;要善于做汇报,让汇报围绕中心、一以贯之、触类旁通、落地生根,且做到真诚恳切、数据详尽、直抵本质。
“走进”心灵。“语迟则人贵”,雨果说:“谨慎比大胆更有力量。”在行政会议中,校长要语气平和、娓娓道来、字字清晰、句句明了、举重若轻、明确主线;在教研活动中,校长要理性分析、褒扬有依、批评有据;在交流中,校长要心绪稳定、态度平和、虚心聆听、真切分享。总之,校长要以心换心,行为沉稳、遇事清醒,不盲目决策,知机而决断并能藏拙。
三、修炼协同力,做“局内人”
走向管理岗位,新校长要处理好聆听和慎独、服从和坚守、平等和权威、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成为“局内人”。
“谦逊聆听”教师心声。校长要以踏实、真诚、友善去接近人、打动人、联络人,为教师排忧解难,虚心聆听建议,涵养“扬人长、念人功、谅人错、帮人过”的人文情怀,激发教师内驱力,助力他们全心全情投入教育事业。
“同甘共苦”做好管理。学校的中层干部在学校工作中起到“腰杆”的作用,校长要打气鼓励,为干部畅通进步渠道,搭建展示才华能力的舞台,提升其工作的追求感、幸福感和价值感;为干部解压,用同理心包容失误,用温柔心应对事故,让大家心无旁骛、元气满满地工作。
“同向同频”做好教育。日常工作中,校长与上级部门、社区等打交道较多,需要“嗅觉灵敏”地落实各级要求,“触觉灵敏”地与时俱进,更要“听觉灵敏”地把抽象变具体、观化细微,一以贯之,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在学校育人的每一个细节中。
总之,新任校长务必修炼好三项基本功,在刚与柔、退与进、舍与得之中找到平衡、沉稳前行,铺就一条久久为功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