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6期(总第405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当了一回 “懒”教师
■苍溪县歧坪镇中心小学校 权卿宗
教育叙事《教育导报》2025年第36期(总第4051期) 导报三版

周五上午第四节,作文课时间,教室里很安静,只听得见笔尖与纸摩擦出的“沙沙”声。我坐在讲台边,翻阅着孩子们的周记。

“权老师,‘尴尬’怎么写啊?”一个清脆的声音,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打破了教室的宁静。我抬头一看,是小王(化名),他走到我面前,眼巴巴望着我。小王,我班公认的“学霸”,这让我感到既惊讶又欣慰——惊讶于他的知识盲区,欣慰于他敢于走上前提问。

若是放在前几年,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怎么写,甚至可能直接书写在本子上,让他抄写下来。近些年,经历过教学、阅读与写作的磨砺后,我的教育观念正逐渐发生改变。我意识到,老师的角色,要从“教”向“学”转变。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激发者或唤醒者。我们要当一名教练型的老师,让学生动起来,让同学教同学成为最好的学习方式。当同学不能解决问题时,老师再“出马”也不迟。

我让小王站到讲台上来,微笑着对他说:“小王,你把‘权老师’换成‘伙伴们’,再重复一下你的问题,可以吗?”小王面向我,挤出一丝笑容,声音很小地问:“伙伴们,‘尴尬’怎么写?”我接过话茬:“不要对着我啊,你可是在问伙伴们呢,不过声音太小,伙伴们可听不见。”

这次,小王的眼睛一亮,放开了胆子,大声喊道:“伙伴们,‘尴尬’怎么写?”这声音像平地里一声惊雷,着实把大家吓了一跳。孩子们先是一愣,继而议论纷纷。片刻后,小赵、小张、小胡……一个个高举起了手,脸上洋溢着跃跃欲试的神情,纷纷请求帮助小王。

我让小王挑选帮助人,他指了指小张。小张一个箭步冲上讲台,捏起粉笔头,开始在黑板上忙碌起来。我让小王在旁边学着,观察小张的书写过程。小张可能一时紧张,把这两字混淆了,先写了“尬”,后写了“尴”。我适时提示小张说:“这是形声字。”小张一下明白过来了,在“尬”和“尴”之间画上了交换符号。

我问小王:“现在会了吗?”小王点点头,脸上洋溢着笑容,愉快地回到座位,又埋头写了起来。小张因为帮助了“学霸”小王,显得特别骄傲,胸脯挺得高高的,仿佛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使命。我趁机总结说:“以后大家遇到写不出的字时,可以问老师,可以问字典,还可以……”我还没说完,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喊道:“问同学!”那声音,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同伴的信任。

这次课堂上的小插曲,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与“学”的真谛。小王和小张,无疑是这次小插曲中最受益的两个。“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听是最低效的方式,而教别人才是最高效的学习。因为当你教给同伴时,你早已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了。只有想得明白,才能教得明白。而且,这种教学方式还满足了孩子们好为人师的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和自信心。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只要学生能做的,老师绝不越俎代庖。因为只有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他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才能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老师具备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是必需的,但课堂不是展示老师才华的舞台,而是体现学为中心、提升孩子思维能力的场域。

可以这样说,教师能讲是一种能力,但教师不讲更是一生需要修炼的艺术。在讲和不讲之间做到随时切换,需要老师具备深厚的教育素养和敏锐的教育洞察力。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状态,才能做出最恰当的教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