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6期(总第405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推动学区制治理向“实里去”“深处行”
■西充县教育和体育局 何春奎
观点《教育导报》2025年第36期(总第4051期) 导报三版

今年2月,四川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深化学区制治理和集团化办学改革促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实施意见》,系统回应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尤其在师资流动、文化融合、资源分配、组织保障等难点上提出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不断提速的进程中,愈来愈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城挤乡弱”,城乡教育“软实力”差距明显;师资不均衡,优质师资城区“扎堆”,城区学校对乡镇学校“虹吸效应”增大;校际管理考核分散,优质学校缺压力,薄弱学校易“躺平”,难以形成良性竞争。深化学区制治理意见的出台,无疑为破解上述难题、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了政策支撑,注入了强劲动能,而前期各地的试点经验,也为深化学区制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基于此,笔者认为,应着重把握好四个重点,推进学区制治理向“实里去”“深处行”。

一是“合理化”划分学区。“学区制”能有效促进区域教育治理从单一垂直走向多元多向,学区的科学划分显得尤为重要,要坚持“名校引领、相对就近、优势互补”原则,尊重地理条件、学生就学习惯和办学规律,考虑办学条件、教学资源等相关要素进行合理化组合搭配,实现“打破壁垒、强弱联合、全域覆盖”,让先进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校园文化得以有效扩展,实现区域教育共同提升、整体提升的目标。

二是“全方位”共享资源。软硬件均衡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晴雨表”。一方面强化师资、课程、教学、场馆等资源共有共用,促进学区教学设施资源共用共享。比如,牵头学校的体育场、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和仪器设备要面向学区内学校开放,学区内德育课程、校本课程等教学资源要在学区内流动等。另一方面是促进教研“一体化”。从学区设计的本义观察,学区管理权力更多体现在课程计划及开发、集体备课、教学质量评价、教师培训等教研属性上,要建立和利用线上云会议系统,牵头学校带领学区教师开展同步备课、共同教研、教学诊断等教育教学融合,通过直播共享、云端交流等活动,从“授人以鱼”变“授人以渔”,提升学区教师综合素养;立足学区实际,以连片式赛课、主题式竞教、学科教学“大比武”等方式,“以赛促研、以研促教”,推动学区教师互帮互助、互学互促、抱团成长。

三是“双向化”流动师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在于让优质师资“动起来”。教育部门要完善学区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制度,实现师资配置的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学校按岗聘人、教师有序流动。一方面,要“送下去”,选派优质师资到薄弱学校,以“一对一”方式开展集体备课、作业设计、教学诊断等指导引领活动。牵头学校优秀教师要参与对薄弱学校的管理,帮助革新管理模式,促进学校焕发积极向上的生机和面貌的改革。另一方面,要“接上来”,选派成员学校教师到牵头学校学习先进理念,跟岗锻炼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牵头学校要组建专班,针对其短板弱项实施精准化培训,多开展“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差异化活动,实打实为成员学校培养一批“种子教师”,促进城乡教师质量优质均衡。

四是“一体化”考核评价。教育部门要建立健全“捆绑式考核、一体化评价”的考核评价制度,以学区为整体,统一开展办学成效综合评价,重点考核各学区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其中包括优质资源总量、牵头学校辐射带动、成员学校提升以及学生和家长满意度等内容。要将学区建设成效作为各成员学校年度考核和各成员学校校长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激励和改进功能,切实把工作责任深度融合起来,促使学区内各成员学校围绕工作目标加强团结协作、形成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