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操、跳绳、踢毽子、跳房子……每天上午10:20到10:50,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蜀华分校(以下简称“石室蜀华”)都会变成一片运动的海洋。尽管学校局限在一幢幢老式居民楼中间,运动场地有限,但学校通过创新体育活动,点燃了学生的运动热情。课间时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呼喊声、欢笑声不断。
体育课上,学生进行篮球比赛。
运动时间巧安排
“错峰”玩转大课间
大课间时分,记者走进学校,看见初中段的学生正在操场上跑步,他们步伐整齐、口号声铿锵有力;小学段的学生则在廊道间跳绳、踢毽子、打乒乓球,脸上有汗但笑意盈盈。
“这是学校每天的第二个大课间,因为场地有限,小学段和初中段的学生只能轮流到操场上运动。”石室蜀华校长助理韩钦萍解释说。
石室蜀华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人数近3000人,但学校地处成都市老城区,办学面积狭小,为了保障学生“每天运动2小时”,学校开设了两个大课间。每天早上8:20至8:50,小学段在操场上运动,中学段正常上课;10:20至10:50,中学段在操场上运动,小学段则开展趣味课间活动。“严格来说,小学段每天有两个大课间,中学段有一个大课间。早上8:20正好是第一节课的时间,我们希望通过运动,为学生一整天的学习注入能量。”韩钦萍说。
大课间,学生快乐踢毽子。
打破班级壁垒
体育课“组团”上
办学场地有限,不仅对大课间有影响,对体育课也有影响。石室蜀华总共有50多个班,要实现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同样有难度。为此,2024年秋季,学校在初中段尝试开设了年级大体育课:七年级周一、八年级周三、九年级周二,同一年级学生打破班级壁垒一起上体育课。“大体育课由同年级的体育老师一起上,一节课一般3-4位老师,他们根据自身所长,开发对应的模块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分组练习。这样既解决了场地紧张的问题,减轻了老师的任课压力,也增强了年级凝聚力,同时有利于年级开展集体赛事。”学校课程教学中心主任刘昀说。
每节大体育课都分设了运动热身、基本体能训练、兴趣项目分组等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和锻炼。“我喜欢羽毛球,但羽毛球并不是我们班体育老师的专项,在大体育课上我就能选择专业的老师指导,还能和其他班的好朋友一起切磋球技。”七年级4班学生周瑾怡说,“有时,大体育课还会开展班级间的拔河、接力等竞赛,同学们的兴致都特别高,大家也更加团结了。”
“‘发出你的灿烂光华’是学校的办学精神,运动让学生脸上有汗水、眼里有光芒、心中有梦想,也是学校教育所追求的一种光。”石室蜀华党总支书记江南告诉记者,学校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十分注重在“贯”字上下功夫,体育教育也是如此。以大课间为例,小学段注重运动兴趣的培养,以趣味运动、自编操为主,中学段注重体能训练,以跑步、跳跃为主。同时,借助石室中学等集团学校的高水平师资优势,学校还构建起了“兴趣—能力—特长”体育教育进阶体系,“艺体+工程”保底、社团活动选拔、高水平校队推优,为学生提供贯穿九年的体育成长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