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89期(总第398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写作,是一场自我疗愈
——对话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党总支书记曹丽秋
以写问道《教育导报》2024年第89期(总第3984期) 导报三版
【人物档案】曹丽秋,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曾获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书香人物提名奖等。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40多篇文章发表于省级及以上刊物,出版个人专著《做童年面前最合适的人》。【对话人】教育导报 夏应霞

夏应霞:成为一名教师以后,什么契机激发您开始教育写作?

曹丽秋:1998年8月,我参加工作,进入的学校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前身是一所书院。在这所古老的校园里行走,会感觉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记录着悠远的书香。学校格外重视文脉的流传,将阅读与写作作为培养教师的主要手段,一路坚守。

学校的要求挺简单的,就是每周阅读之后完成两篇摘抄。读什么没有明确规定,摘抄长短也没有具体限制。我摘抄的内容五花八门,教学心得、教育理解、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方法、心理学研究等都有。我是完整摘抄,篇幅都很长,厚厚很多本。抄着抄着,附在后面的个人随感就多起来了。后来,我上交的基本是自己的原创随笔了。

学校教科室每周会收集摘抄本并批阅,是的,像老师批阅学生习作一般——有时有日期章,有时会评价“很好”,也有这样的批注:“这样的文章及教法探索均很好,修改打印后可投稿。”当时我蛮激动。

回想起来,不受限制的阅读与摘抄时光真是美好,它自然地让一名老师与书本为伴,与书桌为友。大量的阅读是最好的积淀,郑重的记录是最好的吸纳,及时的反馈是最好的驱动。所以,我的写作的发生,是在一种文化的浸染下、自然养成的一种习惯。时间久了,你自身也会被这种习惯所吸引,甚至迷恋。

夏应霞:这么多年来,您写作的内容和主题有怎样变化,有没有阶段性聚焦?

曹丽秋:如果要给我的教育写作划分一下阶段,或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我工作的前10年,当时的身份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作为一名蹒跚前行的新手教师,我的记录内容大都是教育叙事,有些是教学随笔。在写作教育叙事时,我回望发生过的一件件小事,既在完成一场场自我疗愈,又在一点点靠近教育洞明的境地。随笔的记录比较零碎,没有清晰的研究主题,但有不少好玩的尝试,比如带着孩子们去桂花树下上课,在下雪的时候出去玩雪,然后回来写诗等等。这种带着浪漫气息的课堂在我的文字里定格,也在毕业了很多年的孩子们的记忆里定格。每每听长大了的他们细数那些时光,我也对好的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二个阶段是我工作的第二个10年,当时的身份是语文老师兼校教科室主任。在我们学校,教科室又被称为“教师成长支持中心”,自此,我开始接力教师发展的“传帮带”。除了沿袭之前的读写传统,我还带着老师们一起做课题、一起磨论文。这个阶段也是我个人教育写作的转型阶段,即从教学随笔转向教育论文。

这一转变跟我的一次比赛经历有关。工作以来,我在多项评优课比赛中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直至有一次参加省级赛课失利,当时难过的心情至今清晰可感。哲学家说,痛苦是思考的源泉。冷静下来后,我开始反问自己:你凭什么认为自己一定可以?就凭你的那些经验吗?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多年的“自以为是”里有着可怕的教育理论的空缺。第二年,我硬着头皮考上了华东师大的教育硕士,在那里,第一次完整接触语文课程论知识,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并开始从课程论的视角来反观教学。撰写论文,让我走向了真正的专业发展之路。

第三个阶段始于我工作的第20个年头。2018年8月,在我工作的第20年,我开始担任学校校长,并一路历经几所学校。我深知,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内核;学校管理很多时候是以身示范。于是,我成立教师成长营,组建教育智囊团,以专业阅读促理念转变,以专业记录促认知进阶。我从各所学校自身的研究主题出发,带着老师们撰写文献综述,提炼实践模型;我也从各所学校的整体生态出发,撰写管理思考,构建文化纲要。现在,我致力于以学术的方式治理学校,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的“成长学院”。

夏应霞:您坚持了20多年教育写作,坚持一般来自获得感,从内心而言,您觉得自己到底收获了怎样的成长?

曹丽秋:时至今日,我从未觉得写作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每每在桌前埋首,我总是在字斟句酌里沉浮甚至煎熬,然后体会文章终于出炉的艰难与愉悦。这种历练,本身就是给予每一位写作者的内在帮助吧。

如果要具体说一下坚持写作带给我的帮助,我觉得可能是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成长。

成长是无数个目标叠加,然后形成高远的理想。记得工作第一天,校长就跟我说,要争取早日成为教学能手。稚嫩的我对照要求孜孜努力,每年至少有三四篇文章获奖是当时的小目标。后来,羡慕别人发表文章,于是开始尝试投稿。一开始大多写的是班级的读书生活,写起来素材很多。令人惊喜的是,《一脉脉书香》《文学所可能给人带来的》等文章陆续发表。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我开始聚焦主题,围绕单元整体教学先后撰写系列文章,发表于《教育视界》《江苏教育研究》等。我一方面努力建设班级生活,一方面努力推进教学研究,不知从何时起,我已忘却了外在的目标,开始沉醉于美好的教育生活本身,并愈发意识到好老师与好教育、好教育与好未来的关系,内心的理想格外分明与高远起来。

成长是无数种素养综合,然后通往精神的高地。在写作过程中,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如果某一段时间我的阅读减少甚至停滞了,或者是课堂实践缺少思考、流于形式了,那我的写作意愿与写作水准断然会大打折扣。所以,坚持写作,一定意味着坚持阅读、坚持思考、坚持探索。这些坚持是对教师素养的培植,坚持里滋生的童年理解、教育理解、生命理解,则是精神的养料,会生长出幸福。

成长是一群人抱团行走,然后编织出的积极气象。前些年我参加过一个“1+1写作优培班”,每个月需要写两篇长文章。虽说只有两篇,可是要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经得起团队同伴与导师的检验,真不容易。那段时间,我逼迫自己捕捉话题,观察记录,冥思苦想、反复锤炼。上交之后,第一时间阅读他人评价与他人佳作。每每受到肯定或启发,总会有时光不曾虚度的满足。这两年,我主持工作室和新秀成长营,也都要求老师们进行每周阅读打卡、每月随笔写作,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大家在团队的“裹挟”下堵住退路,一往无前。

【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专业写作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PDTR2023-13)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