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92期(总第3987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文化+”赋能“三全育人”,培育新时代水利人才
《教育导报》2024年第92期(总第3987期) 导报二版


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承大禹和古蜀开明氏治水之功,主持建造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将川西泽国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沃土。源远流长的都江堰文化成为蜀水文化的标志和象征,焕发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创建于1956年的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原四川省灌县水利学校)因水而起,依堰而兴。学院循古堰文化之根,承李冰精神之魂,问立德树人之道,探索构建以“水文化+”为基础的红色文化铸魂、行业文化笃行、工匠文化强技的水利特色文化育人新路径,旨在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助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水文化+红色文化”

培根铸魂育新人

都江堰润泽天府上千年,李冰用尽一生书写“鞠躬尽瘁兴邦梦,赤胆忠心爱国情”,为当代水利青年树立了价值标杆和光辉榜样。学院将都江堰丰厚的育人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让教育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从学科走向综合,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把个体奋斗融入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洪流。

思政“盐”入“水”。打造水利特色的“思政金课”,把思政之盐溶入教育之水。学院通过实践“1+1”计划,1名思政教师指导1个系的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内容有效渗透水的文化精髓,寓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教育、爱校教育于一体,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开发“李冰治水” VR虚拟仿真思政课,通过5 G+、 VR、 AR等数字化手段重现李冰治水壮阔史诗,将李冰“治蜀第一奇功,福泽千秋万代”的精神传达人心,同时提升了思政教学的吸引力、感召力。打造四川水利“3226”进课堂等水利专业课程思政,将“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禹脉传承、厚德励志”校训贯穿育人全过程。运用水利工程文化内涵,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黑龙滩水库挂牌成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推进“思政+理论+实践”一体化基地建设。

思想铸入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学改革,努力打造一支“传道、授业、解惑、赋能”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并协同地方教育部门、中小学和兄弟高校,全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丰富育人方式,通过党委书记讲《党领导新中国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校长讲《我眼中的江湖》等专题党课方式,引导广大师生深刻把握党的百年奋斗史中蕴含的历史逻辑、水利作为。用红色资源铸魂育人,将红岩精神挖掘打造成“我是党员”特色品牌,获水利部征文一等奖、第七届“中国梦·职教情”演讲比赛铜奖,情景剧在川内近十所院校形成辐射效应;原创剧目《重铸山河》重现水院老教师勘测设计黑龙滩的流金岁月,获四川省大艺展二等奖。

信念融入心。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面向全校师生、行业企业职工开展学习教育宣讲;建设党史文化墙、“5·12”抗震纪念雕塑、校史馆,突出环境育人价值;依托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落户学校功能优势,充分利用党史大讲堂讲“四史”、讲“价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立足“水文化+行业文化”

启智润心担使命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无坝引水工程的经典,“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理念和思想远远超出了治水本身,学院立足水文化构建了以历史文化为源头、感恩文化为脉络、行业文化为基础、企业文化为核心、社团文化为载体的水利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涵养新时代水利青年。

抓水文化育人活动。每年数百名师生在青山古堰旁深度参与沿袭千年的都江堰放水节,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会古人的治水工艺、治水技术和治水精神。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原创舞台剧《蜀水之光》再现李冰治水情景,以“水文化+艺术”的形式讲好水故事,作为院校代表在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水文化育人研讨会上进行展演。举办校园水文化节、“蜀水情韵”书画邀请展等,拓展水文化宣传教育渠道。连续10年举行新年音乐会,融入《长江之歌》等名曲,成为行业盛典。开展“蜀水奔腾白浪翻,忠诚担当水利人”“蜀水小河长”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传播水利文化、弘扬水利精神。

抓水文化传承载体。建立川渝水文化研究中心(成都站)、四川省蜀水文化研究培训基地等,形成“基地→社团→学生”培养模式。开设蜀水文化讲堂,打造灌区书屋,建设四川水利书香大校园。将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大件”融入羊马校区莲花湖,修建水文化长廊,创建合同节水标杆院校,营造亲水近水乐水的校园生态环境。成立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自主运营校园文创工作室“水分子实验室”,设计卡通形象“水粒子”,以此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吸引力、传播力。学校水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面向大中小学生等社会群体开展专业科普教育。

抓水文化研究团队。2名教师入选中华水文化专家。打造形成27人的蜀水文化研究团队,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展巴蜀水文化研究,组织编制《川渝水文化研究规划》。立项完成四川省水利厅《“十四五”川渝水文化专题研究》等蜀水文化研究项目近20项。主编《蜀水文化概览》并开设公选课,整编出版蜀水古诗集《全蜀江河诗钞》。

潜心“水文化+工匠文化”

锤炼技能筑匠心

李冰身上体现的实干苦干、讲究科学、开拓进取、勇创大业的工匠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水利人奋进前行。学院始终立足水利、电力等行业,秉承“工地就是课堂,质量就是生命”的办学传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共同体,培育大国工匠。

强化顶层设计。以学院为纽带组建四川水利职教大校园管理委员会,探索理事会治校,构建“行业指导、‘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管理新模式,把都江堰千亩灌区打造成学生成长成才的大校园。牵头组建四川水利职业教育集团,立项为教育部第二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努力打造水电人才培养高地,为四川水利电力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技能人力支撑。

强化平台支撑。对接水利水电全产业链,多主体共建教育与培训相结合的育训创新平台。牵头组建西部水利水电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四川省测绘地理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四川省河湖健康诊断与生态修复治理协同中心;聚焦服务属地经济建设的“天府粮仓”河长联盟和助推四川现代水利智库建设的四川水利创新发展研究院在学校成立;与省电力企业协会和省送变电公司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国际电工学院,形成科学可持续机制,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优质实训条件,入选教育部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强化资源配置。学院自20世纪70年代起积极发展校办企业,加强与行业、企业、地方的合作,构建起校属企业“两厂三公司”“厚素养”、125个校内实训基地“深基础”、156个校外实训基地“强技能”的实践育人资源体系,凝练了“亦校亦厂,师徒传承,能力递进,进阶入岗”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业、就业和职业的贯通。

山有百藏而无言,水润万物而无声。作为水利类高职院校,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以“水文化+”内涵式赋能,践行“三全育人”理念,与新时代水利精神有机衔接,培养信仰坚定、上善若水、技艺精湛的新时代“李冰”,为治蜀兴川提供坚强的水利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刘悦 刘斯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