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92期(总第3987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上接1版)
《教育导报》2024年第92期(总第3987期) 导报二版

管理缺经验,学区难定位

如何“立”?

洪雅县柳江镇花溪中学校长李志勇还有另一个身份——柳江学区党委副书记。这学期,他的办公室“访客”络绎不绝,来访者多是同学区的小学校长,他们探讨的话题集中在“如何实现中小学教育的全面贯通”。

2021年4月,学区制改革试点率先在柳江学区推行,柳江学区统筹管理4个山区乡镇的8所中小学校。

为什么要在山区建学区?洪雅县的考量是:一是区域内学校发展水平相似;二是解决部分乡村学校课程开不齐的现实问题;三是区域内学校前期已经有交流合作的基础。

学区的成立,也给区内学校带来不少困惑和挑战。学区内学校的关系是什么?在学校和县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增加“学区”这样一级组织,是否会削弱两者之间的联系?

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洪雅县引导柳江学区探索“两个引领,实行共治”的管理方式:一是落实党建引领,成立学区党委,强化对学区的领导与管理;二是落实名师引领,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统一学区内教研活动。

花溪中学近年来以“奋进”校园文化凝聚师生,推动教师管理改革和课堂模式创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人数由2000年的400余人增长至目前的1440人,成为洪雅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李志勇说,作为学区示范引领学校,就是要把探索的经验辐射到周边学校,“让山区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

3年来,柳江学区教师流动起来了,边远学校的课程开齐开好了,闲置设备器材充分利用起来了;统筹安排3名教师负责整个学区的财务工作,实现降本增效;通过学区集体教研、培训和竞赛,教师水平快速提升,2024年,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由学区成立前的13人增加到30人。

在洪雅县教育考试中心主任、县教体局分管人事工作的赵敏看来,洪雅的学区改革既强化引领、又充分放权,构建了教育资源共享共建的发展机制,取得显著成效。

校长“不容易”,教师“不愿意”

如何“活”?

去年11月,洪雅县江北学区实验小学骨干教师李琳虽然被遴选到较偏远的一所学校担任副校长,但每天往返于两所学校仅需半小时车程。通勤时间短了,她同时兼顾两所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乐此不疲。

李琳说,以往到其他学校工作,对教师来讲是一件“大事”。“要考虑住宿、通勤,还要考虑安顿家庭和孩子。”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对于工作流动,最大的担忧是“没有归属感”“缺乏安全感”,这很大程度来源于远离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

这与洪雅县教体局的调研结果相似:学校离城市(家庭)过远,老师不愿意;乡村学校师资配备不平衡,校长不容易。教师不愿意、校长不容易,又指向“学校课程开不齐,学生不乐意;办学质量不高,家长不满意。”

为此,洪雅县在划分学区时明确提出,要根据“地理位置,学校实际”原则,科学合理规划“三大学区”;同时,办好“三类学校”——家门口的幼儿园、向乡镇集中的小学、向中心城镇集中的初中。“教师既是教育发展中最核心的资源,更是鲜活的人,在改革中应充分考虑他们工作生活的便捷度、舒适度,考虑他们成长发展的需求。”黎勇说。

记者在洪雅采访时,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里教师的精神状态,不论城区还是乡村的老师,都精神饱满、劲头十足。

正如眉山市教体局分管教师工作的副局长郝凌燕所说,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构建城乡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是等来的、靠来的,也不是一味靠投入‘补’出来的,而是要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内生动力,一起奋斗和创造,这是洪雅探索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