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划 李政摄
“双减”政策落地后,学校课后托管服务纷纷开展起来。一些学校开始探索社团活动课程化,将社团活动作为课后托管的重要形式之一,实现了从单一活动向系统化育人课程的转变——将课后托管从单纯的“时间托管”转向全面的“育人实践”。然而,中小学社团课程的育人价值当前尚未被大部分学校充分认识。笔者认为,建设社团课程,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形成“课程建设标准化、实施路径场景化、评价反馈可视化”的协同育人新范式,为思政教育开辟了新的领域。
一、分学段的社团课程设计
社团课程体系的构建,需紧密贴合教育规律与学生发展需求,秉持分层递进、跨界融通、特色创新的核心理念,搭建起科学、合理的课程框架。在分学段设计时,应充分考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以及学习目标,进行严谨的纵向梯度规划。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呈现具体形象思维特征,其概念形成依赖感官经验和动作实践,因此教学设计应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采用实物观察、模型演示等具象化感知方式作为知识建构的支架。在社团课程中,可引导学生识别各类文化符号,让他们认识并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特色标志、国旗\国徽的图案含义等。同时,要创设丰富的情境浸润式体验活动,比如,在“传统民俗文化”社团课程中,学生身着传统服饰,参与舞龙舞狮、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活动,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活动中培育学生对国家象征的直观认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种下国家认同的种子。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渐向抽象过渡,此时的课程设计要强化情感联结与价值澄清的内容。“历史叙事重构”能将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让他们明晰国家发展的脉络;“角色代入式探究”则促使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历史人物的抉择与行为,深刻理解文化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例如,在“地理研习社”社团课程中,学生们分别扮演商人、使者等角色,模拟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场景,他们体会了不同地区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对国家文化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意义,进而实现对文化共同体的情感内化,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高中阶段,学生具备了更强的思辨能力,聚焦思辨性思维与理性认同成为课程设计重点。教师可围绕制度比较、文明对话等议题开展思辨实践,组织学生探讨不同国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的差异与优劣。例如,“模拟联合国”社团课程,学生通过演讲、辩论、游说等方式,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立场和利益,培养了责任感和中国公民意识,实现对国家制度与文化的认知跃迁,形成更为成熟、坚定的国家认同观念。
二、跨学科的课程融合
社团课程应积极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以大概念统整的课程生态环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大文化”为核心价值引领,借助主题式项目学习,对多学科知识进行有机重组,例如,“美术+科技”社团课程中,将传统文化与数字修复技术、 VR技术应用相结合;“体育+德育”社团课程,将武术操与“品格培养”结合起来。
历史学科宛如一部详尽的文化基因图谱,为学生呈现了国家文化在漫长岁月中的传承与演变,让学生了解到文化根源;政治学科深入解析制度运行逻辑,使学生明白国家治理体系背后的原理与意义;艺术学科则承载着丰富的情感符号表达,无论是音乐、绘画,还是舞蹈,都能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传递国家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科技相关学科更是为文化创新传播赋能,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让古老文化以新颖的方式走进学生生活。
例如,“跟着诗词去旅行”社团课程中,地理、文学、历史知识在融合;红色戏剧社团课程中,学生讲述革命历史事件,用政治的视角分析红色政权建立的意义,通过创作红色主题绘画、歌曲来抒发情感,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革命场景,多学科协同作用,使学生全方位、深层次地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
三、构建有特色的课程
学校要特色办学,就要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特色课程要充分立足校本资源与育人目标,紧紧围绕三大文化核心要素,通过多元路径开发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课程模块。
一是以文化浸润为基础,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文化讲座等活动,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
新技术的融合为课程注入新活力,教师可引入3 D打印、数字化模拟等技术,助力学生创新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还有,将艺术与体育元素融入课程,如在传统武术课程中融入艺术审美,在文化创作中结合体育竞技精神。
二是构建“文化感知—价值判断—创新表达”的“沉浸式学习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文化魅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价值判断,最终实现创新表达。
例如,“少年马克思”戏剧社课程,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非遗创客工坊”课程,引入3 D打印技术制作传统工艺品,让“文化感知—价值判断—创新表达”的“沉浸式学习环”成为现实,使国家认同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观察、可评估的核心素养表现。再如,“家乡非遗文化传承”课程,学生在实地考察、访谈非遗传承人中感知并了解家乡非遗文化,分析其价值与面临的传承困境,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创新的传承方案,将国家认同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观察、可评估的核心素养表现。这种模式形成了文化传承与创新育人的双向赋能机制,有力推动社团课程成为学校育人模式创新的重要实践载体。
总之,学校社团课程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立体化工作体系、家校社多方联动机制、参与性的评价体系,形成协同推进的运行机制。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以社团课程为载体,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自然形成价值体认,这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实践,也是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答卷。
行走 余建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