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29期(总第404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数”中有思政 渗透共育人
——小学数学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例谈
■达州市通川区八小金兰学校 李方兵 李渊 张小菊
《教育导报》2025年第29期(总第4044期) 导报三版

教育是塑造灵魂的伟大工程,其核心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为各学科教学指明了方向,强调了思政教育的关键地位。小学数学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科,更是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使“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是每位数学教师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具体实践策略。

一、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以数学史滋养民族自信

数学史是人类智慧的宝库,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能够让学生领略民族智慧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以西师版六年级上册《圆》中圆周率的教学为例,祖冲之在艰苦的条件下,以卓越的智慧,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古代算筹计算圆周率的模拟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计算的复杂性和难度,体会数学研究的艰辛。

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祖冲之与圆周率”主题探究活动。学生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深入了解祖冲之的研究方法和背后的故事。在课堂分享环节,学生讲述祖冲之反复计算、不断验证,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成就的历程,深刻体会到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对科学的执著追求。最后评选出的优秀小组命名为“率韵逐光队”,寓意他们在追寻圆周率的韵律中追逐科学之光。

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圆周率的内涵,更使他们认识到中华民族在数学领域的辉煌历史,增强了文化自信,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二、现实生活关照:以应用实践育责任担当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滋养他们的社会担当情怀。

例1: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培养城市未来的“智理者”。

以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教学为契机,我们开展“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实践项目。教师播放城市拥堵路段的实时画面和历年交通状况对比视频,引发学生对交通拥堵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

学生分组成为“交通调研员”,在早晚高峰时段到不同路段统计车流量。他们与交警交流,向路人询问出行感受,获取一手信息。回到课堂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数据制作成条形统计图,分析拥堵原因。例如,发现金兰路口因周边学校、商场聚集导致车流量过大。

针对这一情况,学生提出疏导方案,如设置智能潮汐车道、利用大数据优化信号灯时长等。方案被采纳的小组被授予“通衢领航队”称号,他们如同引领城市交通走向畅通的先锋。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对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培养了关注城市发展、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担当精神。

例2:家乡发展新貌——培育家乡建设的“逐梦人”。

开展“家乡发展新貌”主题探究活动,教师先展示家乡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图片,激发学生对家乡发展的好奇心。学生走进街道办事处,查阅政府公开数据,收集家乡近5年农产品产量、工业产值、居民收入等经济数据。

在数据处理阶段,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等距离、合适比例尺等知识绘制条形统计图。学生用纵向和横向分析图表,了解家乡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分享家乡发展给家庭带来的变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学生在交流中,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心中生根发芽。

三、思维方法指引:以逻辑理性培育理性品格

数学是思维的艺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塑造科学理性的品格。

例3:密码破解大挑战——探索未知,追求真理。

以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为契机,设计“密码破解大挑战”活动。教师给出密码序列,如“2、5、10、17、26……”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学生们通过观察、分析、计算,提出各种猜想。当有学生发现规律并总结出第 n个数为n2+1时,教师通过追问:“你是怎么发现这个规律的?”“还有其他可能的规律吗?”引导学生不断反思,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成功破解密码时,教师强调验证规律的重要性,传递“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理念。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找规律的方法,更领悟到追求真理需要严谨的态度、不懈的努力和勇于质疑的精神。最终胜出的小组命名为“慧思逐真团”,寓意用智慧思考追逐真理。

   例4:探寻加法运算律——合作探究,实事求是。

在教授西师版四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时,教师设计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利用计数器、数字卡片等学具,通过计算“12+8”和“8+12”发现加法交换律,通过计算“(24+16)+8”和“24+(16+8)”体会加法结合律。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猜想并验证。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当计算结果与猜想不一致时,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检查计算过程、查找原因,培养他们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实施中,笔者建议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小学数学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要通过文化浸润、现实生活关照和思维方法指引等途径,实现数学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让思政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自然渗透、润物无声。这样,才能真正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培养出具有扎实数学素养、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