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这为思政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笔者认为,“引领力”既是思政课教学的总原则,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总抓手,但要想“引领”好,使道理、原理真正入学生脑、进学生心,就得用好大思政的“大”,从大处着眼、从大处发力。
首先,要有“大”视角。思政课是思想课,是帮助学生把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人生总开关的课,因此,视角要大些,视野要更开阔些。大至天文地理,小到生活琐事,宏观的政策、微观的事物,深奥的原理、细小的道理等,都可以成为思政课的“资源”。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引进课堂,帮助学生激活思维,筑牢价值观的底座。视角“大”既指维度大,不能局限于一事一理、一场一域、一时一刻上,而是把道理放在人类发展的维度上来揣度和把控,如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又指方式方法多,可以采用讲述式、谈心谈话式,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式、现场参观式,在故事和场景中、在古今对比中,在无可争辩的事实面前,让学生真正理解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好”、中国共产党的“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实践的“能”,从而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然,“大”视角需要大供给。为此,思政课需要建设好动态的案例库,及时更新思政材料,确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开发好跨学科备课平台,便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协同教研;要建立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多维评价体系。当思政课教师能引导学生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在跨学科融合中寻找答案,才能培养出具有大历史观、大格局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其次,要有大情怀。思政课是讲道理的课,不管是讲“大道”,还是说“小理”,都必须以学生情感上的认可认同为前提。因此,思政课首先得用情打底。如果把道理、原理比作思政课“盐”的话,情怀则是思政课的“水”,盐放进水里才能融化。因此,思政课必须要先把“道”融入“情”中来讲,做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如,小学道法课中一些法律知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团结互助的精神等,都可以结合朴素的家国情、亲情、友情、爱情等大情小爱来进行,使道更深刻、理更通顺,当善用之。为此,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对思政课“动情”,爱上思政课,讲课才能真正投入进去,全力以赴地用好课堂每一分钟,提高课堂含金量;其次,要对道理深信不疑,满怀真情地讲,发自内心地讲,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才能真正感染学生,增强思政的渗透力、引领力和感召力;再次,要用“大情怀”一以贯之,引导学生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如,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最后,要有大格局。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这为上好思政大课指明了方向。要把思政课讲好、讲活、讲深、讲透,就得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搭建起能够搭建的一切平台和载体,为此,应树立起大的格局观,除了用好思政课程外,还要做好课程思政,建好社会实践基地,积极邀请社会模范、先进典型等入校园,讲好典型事迹,充分发挥榜样引领的作用;邀请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的领导等入校园,讲好社会思政大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树立国际视野,提高家国情怀等。
“大思政”的重点是“大”、关键是“大”、难点也是“大”,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围绕“大”做好顶层设计,确保高点定位、高标实施、高质运行、高效保障,才能把大思政课上好,使之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