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115期(总第376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三联三展”线上教学也有深度
——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 校刘涛
线上教学研究《教育导报》2022年第115期(总第3763期) 导报三版

刚开始,线上教学让教师担忧、令家长焦虑。教师担忧屏幕这端一头热,盛情主播却迎不来热烈回应;家长焦虑屏幕那端孩子玩着学,竞争激烈却唤不醒专注投入。

担忧和焦虑之外,冷静分析可知,线上教学让我们不安无非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学习环境宽松,不如线下上课严肃,容易导致“懒散”;二是个人空间私密性更强,不如班级授课公开化,容易引起“懈怠”;三是学情反馈滞后,不如现场指导及时,容易产生“拖延”。笔者在线上教学“圆的认识”时,采用“三联三展”的教学策略,尝试让教与学突破浅层低效,走向深度。

一、联生活,展发现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利用圆规画圆,通过对折圆片找圆心,这些常规的操作学生都会了,但总觉得学习少了一些深度,探索少了一些挫折。于是,我根据学生居家的便利条件,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寻找生活用品中的圆形物件,并想办法找到它的圆心;如果有一块圆形花坛,怎样确定它的圆心呢?

学生找来瓶盖、水杯做实验,想办法寻找它们的圆心。学生甲利用“园中直径最长”,通过测量橡皮筋最长时的长度来确定第一条直径,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找到第二条直径,两条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最后这位学生还不忘验证,看看图中四条半径是否都相等。学生乙测量一个玻璃水杯杯口的圆心。她先用一张白纸印出杯口的圆形,然后对折圆形纸片两次,折痕交点就是圆心。学生丙演示怎样寻找圆形花坛的圆心:在圆形花坛四周用直直的木条紧贴花坛边缘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就是花坛的圆心。

从学生提交的视频来看,他们的探究并不是一气呵成,而是经历了多次尝试、反复修正,逐渐完善的。有一个孩子说,到花坛里面先找一个点,然后从这点出发到花坛边缘连接若干条线段,如果都相等,那么这个点就是圆心。这个方法遭到大家的质疑,从理论上来说是正确的,但操作起来太麻烦、太没效率,要尝试很多次才能找到这个点。

与生活紧密关联的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宅家学习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圆心和半径这两个基本要素的认识,更促进了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联课本,展实验

圆的对称性,学生很容易从对折、旋转活动中体验和感悟。但当把圆和其他轴对称图形放在一起做对比研究时,学生出现了困惑和混淆。

北师大小学数学六上第6页第4题:剪下附页1的圆、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标出中心点 A,并将各个图形分别与下面相对应的图形重合,然后沿中心点 A转动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从学生发来的实验操作视频和得出的结论来看,有的发现比较粗浅:圆不管怎么转,始终与原来的图形重合,但正方形和正三角形不是。有的学生开始研究转360°,重合多少次呢?有的更深入地研究正方形和正三角形每旋转多少度就重合一次呢?经过老师的线上追问和指导,部分学生还证明了正三角形为什么每旋转120°就重合一次。

虽然看似圆的对称性显而易见,但只有当学生深入研究了正方形和正三角形的对称性,并加以对比后,学生才更深刻地体会到圆的对称性特征不同于其他任何图形,进而更深刻地理解圆的基本特征。

宅家学习期间,要指导学生利用好课本,充分挖掘课本里的素材,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实验、操作,然后在网课中组织展示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数学思考引向深入。

三、联网络,展方法

圆的“欣赏与设计”,书中有部分精美图案,但从视觉效果来看尚不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我从网上下载精美的图案,并找来古今中外精彩绝伦的圆形建筑制作课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美丽的图案和伟大的建筑,不时传来惊叹声、欢呼声!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开心与快乐。有一位学生感叹道:“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好奇心后,我趁热打铁:让我们从最简单的图案设计开始,慢慢接近这些伟大的设计师吧!我出示风车图、太极图、螺旋线等,先请学生说一说准备怎么画,再结合微课演示,提示重难点,指导方法。在绘制螺旋线时,一位学生感慨到:盲目地画只会浪费时间,先找到圆心、确定半径才是关键。学生们在设计、绘制图案时,再次体会圆“一中同长”的特征。

屏幕两端,只要充分利用好生活素材、充分挖掘好课本素材、智慧地借用好网络资源,居家“教”“学”也将生动活泼、灵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