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59期(总第3954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唤醒,从被动到主动
■陈梦霞
【读书】《教育导报》2024年第59期(总第3954期) 导报四版

《从零开始,做研究型教师》

刘波  著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ISBN:9787556134441

《从零开始,做研究型教师》这本书,不仅仅是作者刘波的现身说法,更包含着我自身的成长转变:从一开始头疼写读后感的老师,到现在收获数十篇省市区论文获奖,多次参与省市课题研究工作,承担一个幼儿园的教科研工作,我的教育生活自然散发着“研究味”,在收获成长喜悦的同时,我也从被唤醒的人成为需要主动唤醒自己、唤醒他人的人。结合这本书的阅读,将这个蝶变的过程梳理如下,希望带给大家一些思考。

破除“心中贼”是第一步。对于有些教师来说,他们的“心中贼”就是不会写论文、不会做研究。怎么破除他们的“心中贼”呢?既要“雷霆手段”又要“和风细雨”。我园在教科研工作中对于“新兵”是有“帮扶”政策的,师徒结对中,师傅需要指导徒弟上好一堂课、写好一篇文,其中包含了各类专业写作文章,比如教学反思、教学案例以及课程故事、教学论文等,同时,教师教科研工作成果与业绩考评挂钩,这样的硬性指标就是“雷霆手段”。

但是,光有“强制性”手段是不够的,可能还会激发一些年轻教师的逆反心理。在提出科研要求的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科研联手教研,在日常教学活动的研思中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以我园校本研训为例,上学期基于思维可视化开展数学区专题研训,人人参与教研,审思数学区游戏现状,思考用可视化工具优化数学区游戏,学期末共有17人撰写相关论文,包含首次撰写论文的5名教师。教研联手科研,让教师真实感受到研究与日常教育实践相辅相成,支持教师实现科研成果的零突破,感受专业成长的加速度。

及时反思、及时研讨、及时梳理、及时收获是我园科研工作的要诀,润物细无声地破去教师不敢写论文的“心中贼”。就像刘波在书中多次强调的,一线教师做科研,要坚持在研究的状态中工作,唤醒研究意识,关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善于向多方借力解决问题,多复盘自己的相关做法,实现与研究的零距离。

其次,要品到研究味。做一个有“研究味”的教师,要学会品尝研究带来的不同味道,刘波在书中提到了研究的多种形式,其中包含了教师自发的“草根研究”、有硬性要求的课题研究,乃至更高要求的有研究味的教育生活。三种不同的研究方式给了我启发:一线教师蝶变成研究型教师的过程,一定是从“草根研究”到正规研究,从课题研究到融于教育生活的日常研究。

这本书有两个篇章提到了“草根研究”,分别是《做“草根研究”的践行者》以及《在“草根研究”和“规划课题”中自由行走》。两个篇章都在呼吁一线教师从草根研究中启航。这也是本书中我觉得最接地气的观点之一。现实条件决定了一线教师与课题研究间存在专业能力门槛,而这个门槛又需要教师在做研究中突破。“草根研究”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一个能够根据自己工作自发开展研究的教师,他就是一个觉醒了研究意识的教师,从被动卷入到主动参与,成长是日积月累的必然结果,就像书中所说:“草根研究”虽然研究始于问题,重在过程扎实;工作就是研究,重在质量提升;成长就是成果,重在内在变化。

最后,一起做觉醒者。朱永新就教师成长提出了一个“三专理论”: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以及专业交往。“三专理论”对于做研究的觉醒者依旧适用。因为觉醒,我们从踌躇到行动;因为被唤醒,我们从被动到主动;因为阶段成长,我们更需要不断走出舒适圈。为此,一起做研究型教师,我们需要通过专业阅读,不断自我觉醒;通过专业交往,不断唤醒更多的觉醒者;通过专业写作,不断走出课题研究的舒适圈。

《从零开始,做研究型教师》这本书里有着美好的愿景,有着具象的路径,更有着被唤醒,一步步走上研究之路的千千万万的一线教师: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更要走出误区,目光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