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70期(总第396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需树立系统观
■张学炬
观点《教育导报》2024年第70期(总第3965期) 导报三版

8月21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之举。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广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针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教育系统要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完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笔者认为,要变教育大国为教育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要向改革要动力,才能使教育进行系统性跃变和质变。在此过程中,需要树立系统观。

系统观既是改革的重要思想,又是改革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同样,系统观也是教育综合改革的总抓手和立德树人的“坐标轴”。因为世界上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坚持系统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强调坚持用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统筹兼顾的观点观察事物,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其中包括“坚持系统的观念”。教育要进行综合领域的改革,也必须树立系统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对比思维意识,才能确保改革蹄疾步稳、行稳致远。我国是教育大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是教育的最大现实,因此,教育改革必须综合考虑、全面兼顾,实现一体化发展、一体化推进,使教育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都有所提升,使教育真正达到“扩优提质”的目的,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均衡发展。

系统观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善于打破影响改革的各种“梗阻”。教育布局要高瞻远瞩,既为教育发展高点定位,确保高标运行、高质实施、高效保障,又要明察秋毫地发现沉疴和问题,做到靶向发力、大刀阔斧地破除之。“双减”政策就为改革指明了方向,只要是教育中的“负”,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阻碍学生成长的“梗阻”,都要彻底打通之。这既包括陈旧的教育理念、落后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式、单一的评价方式等,该减就减、该加就加、该提就提,与时俱进、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教育之改虽说应抓住关键点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更需整体把脉、辨证施治,拿出完善的方案、配套的措施,既要有时间表,又要有路线图,最后综合施策、同向发力。

系统观需要处理好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底线。一个指向人才培养的方式,为谁教、教什么、如何教;一个指向学生的综合素养,二者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因此,教育在制定育人目标时,需要做好二者的兼顾,确保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顾此失彼。

系统观需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关系。时下,各地各校出台的改革措施办法很多,有纲领性、方向性的,有细则和条例,也有硬规定和软措施,但无论什么内容,必须以利于实践为目的。否则,基层学校无法实施,或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就会只能挂在墙上、写在纸上、落实在会议上,难以变成推动基层学校发展的动力。

总之,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重点是“深化”,难点也是“深化”,要处理好大和小的关系、远和近的关系、难和易的问题,才能确保改革行稳致远。

(作者系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