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期(总第401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走月亮”系列课程设计与实践
■通江县唱歌镇石林小学 刘海燕
《教育导报》2025年第3期(总第4018期) 导报三版

通江县唱歌镇石林小学是一所小规模的农村小学,比邻唱歌石林景区,海拔近1200米。校园青砖灰瓦,呈三合院状,操场边粗壮高大的杉树巍然耸立,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乐园。我们充分挖掘得天独厚的自然与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了“走月亮”系列课程,通过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月”为主要意象,打破学科界限,将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等多领域知识有机融合于实践活动中,全面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课程设计,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的浓厚兴趣,提升了他们的艺术审美水平与文学创作能力,助力其身心全面发展,我们也探索出一条乡村特色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一、美育课程:画月亮、唱月亮

美术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实地观察月夜之美,从月亮的轮廓、光影变化到周边环境的色彩与质感,启发学生捕捉独特的视觉元素。课堂上,学生运用不同绘画材料与技巧,将脑海中的月色印象转化为艺术作品。教学中,教师注重创意激发与个性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与艺术创作能力,使其学会用线条与色彩诠释自然之美,为艺术素养发展奠基。

音乐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月亮主题歌曲,如《月亮船》《弯弯的月亮》等,通过教唱、赏析、合唱排练等形式,让学生体会音乐对月色意境的渲染与情感升华。从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到歌词的诗意表达,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与文学、自然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与艺术表现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在歌声中传递对月亮文化的热爱。

二、文化传承课程:读月亮、写月亮

阅读课堂上,教师甄选古今中外与月亮相关的经典文学篇章,组织学生进行沉浸式阅读、诵读比赛、主题研讨等活动。让学生在深情朗读中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月亮所承载的丰富情感与深邃思想,引导学生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月亮所蕴含的情感、象征意义与哲学思考,感受文化的多元性与传承脉络,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人文底蕴,增强其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把握月夜的诗意氛围,巧妙结合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学生从月色引发的情感触动出发,书写对月亮的感知、联想与思考。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与多样的文体,通过范文赏析、互评互改等环节,从基础的语句训练逐步过渡到情感抒发、意境营造,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文字表达情感,深切体会文学创作的迷人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中月亮意象的领悟,增强文学素养与文化底蕴。

三、科普课程:赏月亮、走月亮

在晴朗的月夜,师生以月亮为背景,围坐操场。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月球的奥秘,从地质构造、运行规律、月相变化等科学知识出发,鼓励学生提问、记录观测数据,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与严谨的思维习惯,开启学生探索宇宙的科学之窗,拓宽其知识视野。这样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好奇与探索欲望。

晚饭后,教师带领学生沿着景区大道,在月光下漫步。教师引导学生调动身体感官去感受自然之美,嗅泥土的清新芬芳、听虫鸣蛙叫的和谐乐章、看月光下的田野树林,体会古人赋予月亮的美好想象,促使学生身心放松,增强其对自然环境的感知、亲和能力,培养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真挚情感,同时在交流分享中提升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水平。

学校的月亮系列课程评价有着多元维度,综合考量学生的作品质量、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情感态度发展等方面。通过定期的作品展览、学习成果汇报、知识竞赛、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课程实施效果。结果显示,学生在多方面能力素养上取得显著进步,但也暴露出课程资源整合不够精细、家校沟通协作有待加强、跨学科融合存在生硬衔接等问题。我们将针对不足,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与研讨交流活动,优化课程资源配置,加强家校社三方联动,完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持续提升课程品质,为乡村学生打造更优质、高效、富有诗意的课程体系,助力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稳健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