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建设、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做文章”,还要在方法艺术上“下功夫”。近日,由西南交通大学、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四川)主办的首届“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方法与艺术”研讨会举行。研讨会上,省内外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教育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以教学方法艺术的“小切口”做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围绕思政课“怎么教”“教什么”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突出学段特征
让大中小学思政课堂“新”起来
“我们不能讲小康社会都讲《诗经》,谈劳动教育就是种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的思政课内容可能都是一样的,这会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蒋永穆认为,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应当立足本学段的学习特征,避免一个案例在小学、中学、大学重复使用的情况,要适当选择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兴趣的生活案例、现场案例,并导入课堂教学中。
“对于高中生来说,讲道理最好的方式,就是参与到‘道理’中去。”重庆市南开中学校正高级教师王小鸥介绍了“微社会课堂教学法”。他举例说,他在选修课上讲解“投资”这一概念时,会引导学生了解并模拟参与“投资”的过程。后来,有学生告诉他,正是这节课让他萌生了从事金融工作的想法,现在该学生成为了一名投行经理。
针对低龄段的学生,将思政教育融合在游戏和互动活动中更符合儿童的心理认知。成都市实验小学德育处主任、成都市优秀辅导员黎明分享了该校的实践案例。在成都市实验小学,思政教育并不仅仅局限在学生课表上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学习中,还有一整套综合课程体系。该校通过游戏竞赛、情节创设、故事讲述、情感互动等符合儿童认知习惯的童趣游戏和活动,将课本上的内容重现,在寓教于乐中启迪儿童思考,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强化情感属性
让大中小学思政课堂“活”起来
“思政课就要讲好故事,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爱听好故事。”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提出,尽管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有差异,但思政教育归根到底是情感教育,也是价值观教育,“把道理讲得引人入胜”是提升课堂教学吸引力的关键所在。他认为,讲好故事要讲清楚重要事件的来龙去脉,讲准确重大成就的原因所在,用故事本身的吸引力去打动学生。
强化情感属性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思政课教师要了解网络议题,关注青年大学生的喜好,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政课教学。”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宗灵认为,现在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受网络文化影响较大,网络作为重要的公共场域,同样具备大量的思政素材。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着眼现实,去接触网络文化,切身了解学生所学所思所想所悟,适当围绕青年人关心的话题开展课堂教学,讲好具有时代特征的好故事。
结合办学特色
让大中小学思政课堂“近”起来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该区红色资源丰富,这让该校师生得以浸润在红色文化的滋养里。重庆市南开中学校党委书记冉孟凯介绍,该校位于沙磁文化的核心区,红岩精神文化资源丰富,该校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教室”,以红色革命史料为“教材”,通过一系列“红岩”特色实践项目,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红色文化内涵。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丹以该院思政课堂教学模式举例,展示怎样在高职思政理论课程中讲出“真理的味道”。该校将思政课程融入专业建设,在教学设计中突出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引导,在不同的学院为学生量身定制不同的教学案例,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例如,在智慧康养专业,着重培养学生“仁心精术、济世创新”的职业素养;在智慧建造专业,着重培养学生“匠心匠技、敬业奉献”的职业素养;在互联网金融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经世济民、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我们希望通过鲜活而具有针对性的案例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上体会到‘真理的味道特别甜’。”李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