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22期(总第403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尊重学生个性成长的策略
——以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绵阳市电化教育馆 苏飞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导报》2025年第22期(总第4037期) 导报三版
我国各地经济、文化、习俗等存在较大差异,教育对象也是不同的个体,德育实践不能千篇一律。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中,将课程教材内容本土化、本班化,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尊重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一、立足班级,建构集体共同价值观

一个班级天然就是一个团体。一个团体,必然有其规则、有其价值取向。小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正确理解儿童心理并积极、科学地引导和干预,促进其道德形成和学习进步,让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共同价值观。

如何立足班级,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呢?笔者以课程实施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巧妙设计,精心组织,把学生个体活动融入班集体建设之中。班级情况是:四年级,学生大多喜欢学校生活,比较热爱学习,但学习中怕困难,良好的行为习惯持续性不强,认知与行为缺乏统一,学生集体归属感、荣誉感不够强,同学间相处包容性比较缺乏,责任意识淡漠、是非观不强,容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

笔者在四年级上册“与班级共成长”第一课《我们班四岁了》教学中设计如下内容:首先,由学生自主提问:“你期待我们的班级将来有怎样的变化?”通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化班级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建立良好班级的愿景,引导孩子产生为班级建设作贡献的心理。接着,用小纸条形式的“真心话漂流瓶”在孩子们中间相互漂流、相互“碰撞”,引导孩子在出谋划策中强化集体意识,进而激发孩子们建设良好班级的强烈愿望。然后,把班级成长的节点性事件和班级学生校园美好生活的特写、集体获得的荣誉等,以“时间轴”和“成长树”的形式予以呈现,辅之以校歌为背景音乐,形成良好氛围,冲击孩子们的心灵、巩固认知、引导实践,促进学生和班级和谐发展,形成集体共同价值观。

二、立足文本,创生个性化教育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承载着传承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的功能,如何将这些价值观如诚实、尊重、热爱集体、责任担当等,转化为学生具体的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程文本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了方向和指南。我们可以立足文本,结合学生实际,创生个性化、本地化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观念、深化情感、巩固行为。

以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第四课《说说我们的学校》为例,该课目标是“热爱集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和民主管理,有互助意识,了解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学校,有主人翁意识”。笔者设计了两项活动:一是小调查——了解我们的学校;二是介绍会——夸夸我们的学校。小调查活动组织校名、校址调查组,校歌、校史调查组,校园环境调查组,学校荣誉调查组,学校教师调查组,校园快乐生活调查组,由学生自主选择内容进行调查。介绍会活动有几种不同形式:用语言介绍我们的学校、画出美丽的校园一角、唱校歌抒发对学校的赞美和喜爱、办小报展示学校、讲故事述说校园趣事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学校。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内容调查、汇报、展示,在活动中习得方法、得到锻炼、达成目标。

当个性化的德育内容引起孩子们的共鸣,孩子们更有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更容易接受和内化德育观念。教学中,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汇报、情景表演、实地考察、故事讲述等,可以让孩子们在不同的情境中学习和实践道德行为,体验不同的情感,从而形成道德意识和提升行为能力,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三、立足儿童立场,进行个性化辅导

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其特定的阶段和规律,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认知水平,每个儿童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都存在差异,同一德育内容在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中也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因此,把握教育时机、因材施教,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辅导,成为提高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比如,低年级的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个性化的辅导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的卡通人物来传递道德理念,比如讲述《狼来了》的故事,教育孩子诚实守信;高年级的孩子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可以进行简单的推理与讨论,如:“在公交车上遇到小偷该怎么做?”对孩子进行思想和行为引导。

在“与班级共成长”第一课《我们班四岁了》教学实践中,教师打破学科界限,邀请美术老师指导孩子们设计班徽,其中包括象征图案设计、色系选用,以及图案表达意义的问题。汇报环节中,每个孩子用线条、色彩、图案表达对班集体的热爱、期待,展现出了心目中班级的“样子”。一个平时很内向的学生,他的班徽设计与学校的校徽轮廓、色调、色系一脉相承。他这样陈述道:“班级就像学校的孩子,孩子就应该和父母长得很像,班徽、校徽放在一起就像一家人,把班徽设计成盾牌样式表示它可以保护班级,也能保护学校。”这就是集体意识培养的成功案例。每一个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有其独特的路径,好的教育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遵循儿童立场,引导、探究并进行德育活动实践。

综上,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施中,我们应立足班级和儿童立场,在课程目标整体框架下,锚定教材文本价值,创生个性化教育内容,让孩子个性经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赋能小学德育教育,将共性化的教学和个性化的辅导相生相融、互生互鉴,突破课程教材编写和课堂固定时空的局限,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