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队育人一体化既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针对青少年政治引领、政治培养和政治吸纳提出的最新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有效建设党团队育人一体化链条,能保证该项工作的有效推进。
一、管理链
构建管理链,统筹党团队组织建设,确保育人工作有序进行,使其成为党团队育人链条一体化工作的骨架支撑。在管理上,党的领导把方向,组织建设是基础,骨干人才是必要条件。
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精神为前提,建立“党委统筹—共青团落实—学校执行”的三级责任机制,将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内容,推动组织联建、制度联定、资源联享,以此构建党建引领联动链。
以《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建带团建、队建加强少先队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意见》为指针,优化并依托“一专一站两联”,建立健全党委领导、共青团牵头、团教协作、社会协同的育人体系,学段间政治标准衔接机制,推行党建带团建促队建责任清单,形成“组织化+制度化”治理体系,以此构建组织建设贯通链。
通过建立“党员导师+团干部辅导员+少先队学科教师”协同培育机制、强化交叉任职、选拔优秀少先队员和团员参加各类培训和实践活动等举措,培养一批具有领导力和创新精神的青少年骨干,以此构建骨干人才孵化链。
二、课程链
构建课程链,形成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思政教育同频共振,为党团队育人链条一体化工作提供内容支撑。在课程内容上,政治认同是灵魂,红色基因是血液,实践融合是土壤。
以政治认同为主要目标,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统领,设计“少先队员思政启蒙—团员青年理论深化—党员骨干实践升华”阶梯式课程框架,形成“政治理论课+认同转化课+实践体验课”阶梯式课程体系,实现“政治启蒙—理论武装—实践担当”的螺旋式上升,以此构建政治认同体悟链。
紧扣赓续红色血脉、用好红色资源主题,开发“可体验、能触摸、引共鸣”的浸润式课程,形成“红色专题讲解—红色基地研学—红色典型访谈—红色历史沉浸”课程体系,以此构建红色基因浸润链。
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纲领,建立“教育系统党团队教育中心+青少年宫+党群服务中心+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资源共享平台,形成“校内争先+社区服务+实践创优”的进阶式实践体系,以此构建实践融合创新链。
三、运行链
构建运行链,畅通党团队衔接机制,助力青少年政治成长,使其成为党团队育人链条一体化工作的动态纽带。在运行上,实践进阶是前提,协同合作是基础,心理健康是关键,数字赋能促发展。
根据知行合一原则,遵循“认知奠基—价值深化—使命践行”三阶递进逻辑,运行“政治认知—价值认同—行动自觉”的实践闭环,形成从政治启蒙到先锋示范的完整育人生态,以此构建实践知行进阶链。
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为纲,建立“党团队干部联席会+家校社共育委员会”协作机制,强化党员教师、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社会志愿者、“五老”贤达人员的协同行动,以此构建协同育人合作链。
以《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指导,运行“政治启蒙—价值塑造—信仰淬炼”的阶梯式心理赋能体系,形成“心理资本积淀—政治信仰升华”的良性循环,为党组织输送兼具健康心理素质与坚定政治立场的新生力量,以此构建心理健康护航链。
依托 AI智能技术,开发运用“电子成长档案—‘云三课’(云队课、云团课、云党课)—在线推优”智能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培养路径,确保推优流程透明规范,以此构建数字赋能支持链。
四、保障链
构建保障链,完善制度经费与师资建设,确保工作有效实施,为党团队育人链条一体化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在保障上,阵地建设是前提,制度建设是基础,评价激励是动力,师资质量是支撑。
按照阶梯式衔接、全周期覆盖的原则,打造“校内阵地融合+校外实践拓展”的复合型育人空间,初中以上学校实施“队室—团校—党校”“三位一体”组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青少年政治实践站,形成“红色基因传承区+政治能力实训区+先锋作用展示区”的标准化阵地集群,以此构建阵地建设贯通链。
以“队章”“团章”为根基,各地制定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实施细则,建构分层递进培养体系,建立“三阶四维”机制:制度设计层建立“分批入队—积分入团—推优入党”的阶梯式政治吸纳机制,制度执行层实施“量化考核+动态管理”的标准化操作规范,制度监督层用好“教育督导+巡察监督”的闭环管理,形成“队前教育—团队衔接—党团共育”的全周期育人闭环,以此构建制度建设贯通链。
以《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为制度基础,研制少先队员、共青团员、推优入党“三阶贯通”评价激励,将志愿服务时长、思政课实践成果等转化为入团积分基数,实施“政治素养+实践贡献”双轨量化评价共青团员,推行“答辩考核+积分折算”的复合评价模式评价推优入党,建立“过程可溯—数据互通—结果互认”的数据治理平台,以此构建评价激励贯通链。
以政治引领为核心,构建“党员导师—团干部辅导员—少先队学科教师”三维协同机制,纵向衔接上建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中学团干部—小学少先队辅导员”跨学段联合备课模式,横向协同上实施双师双岗计划,专业发展上构建“青马工程培训+辅导员技能比武+党员导师传帮带”分层培育体系,以此构建师资协同发展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