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22期(总第403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让家长会成为教育合力场
■成都市锦江区师一学校 董永春 刘君燕 喻依玲
班主任论坛《教育导报》2025年第22期(总第4037期) 导报三版

家长会是激活教育合力的重要场合,班主任需突破传统模式,以“共创、共建、共生”为核心理念,通过精准设计实现教育目标对齐、资源整合与情感联结,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应避免将家长会异化为成绩通报或批评会,而应变告知为对话、变旁观为参与、变焦虑为行动,打造家长深度参与的互动平台,形成教育合力场。

一、以需求为导向,家校锚定教育目标

家长会是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纽带,班主任需打破“经验预设”惯性,在家长会前关注和收集当前家长在教育实践中的痛点及学生的隐性诉求。例如,某班级通过调查发现“电子产品依赖”成为80%家庭的共同困扰,班主任联合心理教师将问题拆解为“时间管理能力培养”“家庭契约制定”等议题,通过开展微班会“我与手机有个约定”,聚焦问题的痛点,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手机的利弊,教会学生做手机的主人。针对这种共性难题,班主任以需求为锚点及时召开家长会,通过角色重构、情景代入,让家长进入真实问题的讨论。家长会办得好与不好,取决于能否精准对接家庭与学校的真实需求,通过问题共研与行动共商,让家长会成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场,实现“需求有回声、资源有匹配、行动有结果”的家校共育新生态。

二、以体验为主体,帮助家长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家长会不该是老师唱“独角戏”的汇报场,而应成为家校共育的实践课堂。家长会上,班主任可在每个孩子的座位上陈列学生周记本、错题本、学习成长单,用雷达图绘制学生“学习力、领导力、创造力”发展曲线,让学生成长轨迹可视化。家长会前,匿名收集学生心声,将“妈妈,我考砸时最怕你叹气”等真实告白变声处理,制作成“声音盲盒”随机播放,打破“我的孩子很乐观”等认知局限;让家长录制学生学期初、学期末的课文朗读音频,把“更自信了”转化为可听见的成长。教师可设计课堂压力实测,通过技术工具同步显示专注力曲线,对比学生和家长的专注力数据,让家长切身感受学生的学习压力。通过具身体验,让家长真正代入学生角色,从“知道”走向“体感”,引发家长深度反思,家校协同育人才不是一个口号。

三、以工具为保障,建立可持续的长效反馈机制

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来临之时,我们要完成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构建智能化、可视化、可持续的家校协作新样态。如运用教育大数据平台生成学生个性化成长图谱,通过雷达图、折线图等可视化工具动态呈现认知发展、情绪管理等维度变化。依托 QQ、微信平台给家长个性化推送学生学习状况,实施30天亲子挑战打卡及重要事项待办提醒;组建分级家长群按月推送适龄教育指南;配套制定《家校公约》规范协作边界,建立定期“云家长会”和教育评估的闭环管理。比如,杭州某校开发的“成长盲盒”系统,每次家长会后自动推送包含学生微视频、学科诊断报告、亲子互动任务的加密文件包,家长完成指定任务即可解锁,形成持续性的教育互动闭环。技术赋能不仅提升家长会的效率,更通过数据留痕与分析为教育改进提供科学依据,使传统家长会进化为智慧教育生态的枢纽节点,实现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深度共振。

总之,成功的家长会应是:班主任以系统思维统筹设计,让家长从“被动听”转为“主动创”,最终实现家校社教育生态的共生共长。当家长握着孩子写的《爸爸妈妈使用说明书》,流着泪在《成长合伙人承诺书》上签字时,教育的力量才开始涌动。这需要班主任以专业智慧搭建舞台,让每个家庭都能在教育交响乐中找到自己的声部。教育合力的本质,是从单向传递升级为多维互动。当家长会成为思想碰撞、智慧共享、情感联结的平台,家校合作就能从简单相加变为深度相融,产生真正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