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梧桐更兼细雨’是这样的场景,但我怎么感觉AI生成的画面少了‘飘雨’的动态感……”在成都市第二中学(下文简称“成都二中”)的“语文与AI”选修课上,学生们正讨论着AI生成的图像和自己脑海中《声声慢》场景的异同。这一幕,正是成都二中探索AI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缩影。
成都二中是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和成都市首批开展“人工智能+教学”试点校。近年来,该校建设了信息中心、科创中心、数智录播教室等基础设施,引进了精准教学管理系统,为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和教师教研提供支撑。对于该校师生而言,人工智能技术不是学习的替代者,而是助力学生拓展思维、教师精准教学的“好帮手”。
AI让课堂教学更生动——
对话“狄更斯”,课本改编为剧本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工智能,学校同多家高校和企业合作,打造了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10余门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相连的特色校本选修课程。这些选修课以学生兴趣为导向,采用“跨学段混龄教学”模式,初高中学生可以同在一个课堂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语文与AI”特色校本选修课程便是其中之一。该课程开设于2024年9月,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面向全校初高中学生开放。在这一课堂上,AI从遥不可及的技术概念,转变为学生手中的“创作伙伴”。师生可以借助AI工具进行诗歌文本赏析、诗歌图像生成、议论文修改、跨学科研究等探索性学习。
与传统单向讲授的教学模式不同,“语文与AI”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试验田”。任课教师叶小欢坦言,最初的尝试充满不确定性,但教研组日复一日的摸索和学生的正向反馈让他们逐渐寻找到教学的方向。后来,在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大卫·科波菲尔》时,授课团队尝试让学生与“狄更斯AI智能体”对话,直接询问狄更斯的创作意图。“AI让我们有了和狄更斯‘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和‘AI狄更斯’交流多了,我们也更加熟悉狄更斯文章的叙事风格。”叶小欢回忆,不少学生表示这种方式促进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为课堂增添了更多趣味。
现在,“语文与AI”选修课在语言文字的实践领域也迈开了探索的脚步。在学校即将到来的戏剧节上,该选修课的授课教师让学生结合 AI工具将课文《鸿门宴》改编为剧本杀,学生在实践中和AI培养出了“默契”。叶小欢感慨道:“学生的一句‘原来AI没那么可怕’,让我真切地看到技术和教育深度融合的场景。”
AI助力教学评价更精准——
搭建数智作业管理平台
AI不仅能够“托举”课堂教学,在课堂之外, AI同样可以为教学评价助力。成都二中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搭建出数智作业管理平台,探索精准教学。该平台通过作业布置、批改、数据收集与分析,让教师能够更加精准把握学生学情,提升教师作业评讲、错题讲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英语教学中,该校引入了智能语音设备,学生只需对着手中的设备进行语音输入,设备便能实时采集学生口语练习数据,并利用 AI技术及时反馈给教师。“以前‘哑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痛点和难点,有了智能语音设备的帮助,教师终于可以更加轻松地掌握学生的口语学习情况。”成都二中英语教师彭玉芬说。
“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强、较为抽象等特点,教师需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对知识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初中数学教研组长谢恩说道。据谢恩介绍,数智作业管理平台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它所提供的分析数据可以辅助教师快速了解不同学生“学不懂”的症结所在,及时进行分层教学。
技术落地的另一关键是不给教师增负。以前,不少智能作业评价系统需要教师手动将学生的学习数据输入到线上平台,影响教师批改作业的效率,为教师带来了额外的工作负担。现在,该智能作业评价平台的试卷、作业批改都由专门的机器完成,教师只需在后台查看分析报告;智能语音课堂所反馈的学生语音输入内容可实时上传至数据库,教师只需在电脑上将其调出便可了解学生情况,不会产生额外的工作量。“任何技术的使用都应该是赋能,而非负担。”该校教务处副主任杨杰总结道。
未来,成都二中将继续深化AI赋能教育,进一步提升教学精准化、个性化和高效化,助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