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知识与经验的传承,也是智慧与价值的积淀。每位教师都会在一堂精彩的公开课设计、一次巧妙的学生行为引导、一段突破认知瓶颈的成长经历中,积累独特的心得体会。这些是藏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好经验,若只是锁在抽屉里,难免蒙尘褪色。要让教育智慧真正流动起来,就需要教师记下来、写出来和投出去。
一、记下来:让好经验化作可读的文字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写作长谈》中说:“思想不能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是脑子里在说话——说那不出声的话,如果说出来,就是语言,如果写出来,就是文字。”教师的工作场域永远充满即兴创作:课堂上突发的问题生成、课后灵光一现的教学改进、师生互动时的一次小感动等,这些令人“怦然心动”的场景,都值得用文字及时定格。
教师的写作可以从微记录起步,如在备课本留出“教学札记”专栏,用三五行文字及时记下课堂中的意外生成,或用手机便签记录学生个性化辅导的关键对话,或在集体备课后整理同科组教师的智慧碰撞。当这些零零散散的经验被文字赋予了可读的功能,便拥有了可复制、可传播的可能。当它们被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记录体系,为教师的教学教研提供强大的支持。
二、写出来:让好经验变成可品的文章
“记下来的文字”变成“写出来的文章”,需要将碎片化的记录进行淬炼,即“设计、组装和优化,增加新内容、充实新知识、创立新结构”。这需要教师完成两次关键转化:从实践到认知的抽象化,从个体经验到公共知识的普适化。
如何完成关键转化?其一,教师要经过长期坚持与训练,以练就一定的文笔功底,具备规范写作的能力,即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能对文字进行润色与修改,使文字更有深度与新意。其二,教师能“保持学习的状态,对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理论、哲学等知识要尽可能广泛涉猎,如此才能让自己具备丰厚的理论素养,找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并能够运用理论去观照、阐释、创造实践”。教师需要在持续写作中建立问题意识,在反复修改中锤炼专业表达,如此才能写出“可品”的文章。
三、投出去:让好经验成为可鉴的智慧
投稿是实现从“独写”到“共享”的重要途径。投稿不是写作的终点,而是让好经验成为可鉴智慧的过程,更是一种专业对话的开始。当教师突破“抽屉写作”的封闭状态,意味着主动进入专业共同体的话语场域。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就意味着,教师投稿要提高被录用的概率,就要投给“知己知彼”的报刊。
如何能投给“知己知彼”的报刊?首先,教师要研读投稿目标报刊的用稿要求和文章风格,让所投文章成为其所需、所好;其次,研究投稿目标报刊的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和爱好,让所投文章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共振;再次,教师要成为投稿目标报刊的读者,当彼此熟悉了,对话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总之,教育写作本质上是一场专业生命的修行。从写下第一个教学片段的青涩,到在专业报刊发表文章的从容,这个过程锻造的不仅仅是文字表达能力,更是教师的专业自觉与学术品格。当更多教师愿意提笔记录、潜心写作、主动分享,教育经验的雪球就会越滚越大。那些曾经被锁在抽屉里的好经验,终将在文字的传递中焕发新生,成为照亮教育前路的点点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