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4期(总第404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提升语文素养 构建“三维课堂”
■泸州市纳溪区纳溪中学附属安富学校 罗秀兰
《教育导报》2025年第34期(总第4049期) 导报三版

当前,语文的教学形式正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转型。传统课堂的“填鸭式”教学虽能强化知识点记忆,却难以触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核——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认同的协同发展。我以“情境—思辨—实践”三维教学模式为框架,结合教学实践案例,探索中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的创新路径,为课堂转型提供一些参考。

一、构建语言实践情境:从符号记忆到真实交际

语言学习的本质在于交际。传统课堂常将文本拆解为孤立的字词句段,导致学生陷入“学不致用”的困境。对此,教师需创设真实情境,将语言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交际行为。

以《孔乙己》教学为例,笔者以“咸亨酒店”为背景设计情境剧场。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在“掌柜催账”“酒客嘲弄”等场景中体验人物心理。例如,一名学生饰演孔乙己时,以颤抖的手势“排出九文大钱”,生动还原了人物窘迫却强撑尊严的复杂心态;另一组学生则围绕“窃书不能算偷”展开即兴辩论,从社会伦理与文本语境多角度剖析人物逻辑。这种具体深化的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言语表达欲,更使其在互动中领悟语言背后的情感与意图。

二、设计思辨性问题链:从浅层理解到高阶思维

思维发展是语文素养的核心维度。教师需摒弃“答案唯一”的封闭式提问,转而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引导学生从信息提取走向批判创新。

《愚公移山》教学中,笔者构建“四阶思维训练模型”——基础层:梳理移山动机与过程,训练信息整合能力;理解层:对比《愚公移山》与希腊神话《西西弗斯》,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层:围绕“智叟是否真愚”展开辩论,挖掘人物立场背后的价值观;创造层:以“现代版移山方案”为主题,学生提出“文化旅游开发”等创新构想,将古典寓言与现实问题连接。

思维进阶路径:教师可通过连续反问引导学生反思逻辑漏洞。例如在《猫》教学中,针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是谁的过错”这一问题,逐层追问:“第三只猫的死亡是否真的仅仅因为它‘懒惰’‘不祥’?”“家人判定猫有罪时,是否进行了客观调查?证据是否充分?”推动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三、创新文化传承路径:从单向灌输到立体浸润

文化传承不应局限于文本诵读,而需通过跨学科融合与现代化表达,唤醒学生的文化认同。

在《苏州园林》单元教学中,我设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地理组,测绘校园建筑布局,分析其与苏州园林“移步换景”理念的关联;美术组,运用透视原理绘制园林草图,理解“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文学组,撰写景点解说词,将文言句式转化为现代口语;技术组,整合成果,制作虚拟现实( VR)导览系统,使传统文化以科技形式焕发新生。

当然,构建“三维课堂”,还需要教师建立从分数量化到多维观测的语文素养评价体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推行“成长档案袋”制度,涵盖三大维度。以《中国石拱桥》单元为例,实施“桥梁三部曲”项目——实地测绘:学生测量校园拱桥结构,撰写说明文,掌握列数字、摹状貌等手法;社会访谈:采访市政工程师,整理实录并撰写报告,提升信息筛选与逻辑表达能力;创新设计:小组合作完成“2035智能桥梁”方案,融入环保材料、 AI监测等科技元素,并进行公开答辩。总体证明,这样课堂效果很好,学生参与度、提问、文化创作均有大幅提升。

语文素养的培育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在语言、思维、文化的交融处搭建支架,在真实情境中播撒种子。当课堂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场”,而是思维的“碰撞地”、文化的“共生圈”时,核心素养方能如春芽破土、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