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4期(总第404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避短”之余,不要忽视“扬长”
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吴维煊
《教育导报》2025年第34期(总第4049期) 导报三版

据“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3月15日的推文介绍,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上学时并非各科成绩优异的所谓“学霸”,甚至有的功课学得很糟糕,但他却凭借对科技的热爱与创新钻研精神,带领团队获得在全球机器人领域的领先地位。

王兴兴读中学时并不是人们认知中的“学霸”,他酷爱小发明,也取得了绝大多数中学生难以企及的成绩,但他某些功课却没有学好,特别是外语,高中3年只及格过3次,属于“偏科”的学生。“偏科”学生在高考中不占优势,他必须把没学好的科目补起来,特别是要在外语上投入较大的精力,否则,他很难考上理想的大学。

按照目前的中高考机制,录取时,均衡发展的优等生能顺利通过筛选,特质鲜明的专才想通过筛选却颇费周折。所以,一旦学生出现偏科,大概率要影响考试成绩及录取。所以,偏科是很让学生及家长头疼的一件事。当出现偏科时,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会要求学生“补短”,在薄弱科目上花大力气补课。但是,要想把偏科学生的薄弱科目补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王兴兴的故事又一次将“偏科”的问题摆了出来。现实中,偏科的学生不是少数,严重偏科的“非标准件”不是个例,对于这些学生,是“扬长”还是“避短”?很多人选择“避短”,为了补短板,他们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补课及强化训练,有的孩子实现了“补短”成功,但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因此丧失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能让学生各门功课齐头并进自然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但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达到这一理想的境地。虽然每个老师以“不放弃一个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力求让每个学生在每门功课上都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不要忘了给那些偏科生应有的关爱,在给他们“避短”的同时,不要忽视“扬长”。

对于偏科生,可以要求他们在薄弱科目上多下些功夫,教师也应给他们多些课外指导,但不要要求他们疯狂恶补某门课。在“避短”的同时,老师及家长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热爱,创造条件在他们感兴趣的科目上多给些支持,帮助他们处理好“扬长”与“避短”的关系,特别是要把他们的“长板”发展好,切勿在一味地“避短”中限制了“扬长”。

有些偏科生,偏的并不是高考科目中的某个科目,而是偏向考试科目之外的某一领域,这部分学生看似不务正业,但他们很可能具备无法被分数量化的才能,而这些才能很可能是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重视对偏科学生的培养,给他们送去量体裁衣的关爱,既能让这些学生的偏才得到更好发展,也能让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当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颇受重视,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成为拔尖创新人才?这个问题并无标准答案。现实中,确有很多专家学者文理精通、多才多艺,既是各方面的全才,又具备某方面独特的才华,并对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也有很多人才是偏科生,例如,钱锺书、季羡林等文史大家,他们的数学成绩都不好,但却在文史领域有着不同凡响的成就。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将学生塑造成各门功课均衡发展且完美无缺的“标准件”,而在于帮助每个独特的生命找到最适合的绽放姿态。当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够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潜质与禀赋,当教育评价能够对各类人才作出客观的识别,更多地包容、接纳并发展“王兴兴式”的人才,教育才回归了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