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下午,阳光和煦,微风不燥,我决定趁着好天气去公园里走走。刚进公园的大门,就听见不远处传来清脆的童声。
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双手叉腰站在她妈妈面前,认真地“讲道理”。她表情严肃,声音带着急切:“妈妈,我已经很乖了,今天,你答应我可以多玩一会儿的,现在时间还没有到!”小女孩理直气壮地说,“而且,我早上写完作业了,作业写完就可以玩,对不对?”这小小“辩论家”太可爱了!她那认真且条理分明的样子,让我想起了我的女儿——她这么大时,也总喜欢和我“讲道理”。
我的女儿小米从小就是个爱讲道理的“小棉袄”。记得她5岁那年,因为不想吃蔬菜跟我讨价还价:“妈妈,我知道吃蔬菜对身体好,但你看,我现在也很健康,我更喜欢吃肉,吃肉可以长高!”我忍不住笑出声:“是啊,肉确实能给你力量,但是,蔬菜里面的维生素可以帮助你长得更高、更有活力。我们可以吃一点肉,再吃一点蔬菜,营养均衡才是最好的。”
小米眼珠转了转,说:“好吧,妈妈。那我们可以先吃肉,再吃蔬菜,这样我就有力气吃更多蔬菜了!”她一副认真商量的模样,让我无奈又好笑。按照她的“道理”,我们达成了一项“小协议”:先吃最爱的肉,再慢慢吃蔬菜。从那以后,每次到吃蔬菜的环节,她都会笑嘻嘻地说:“妈妈,我真是太讲道理了!”
一次,我们讨论看电视的时间,小米认真地对我说:“妈妈,你说不能看太久电视是怕伤眼睛,对不对?我可以每隔10分钟闭一会儿眼睛、做一做眼保健操。”她瞪大眼睛,一副一定要说服我的样子。我嘴上说着“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爱讲道理”,心里却感慨:这小娃娃在用她的方式理解世界,试图找到与它相处的方法。她的“小道理”,有时会让我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过拘泥“规矩”,忽略了孩子纯净的视角。
比如,有一次,我在工作中遇到了挫折,没有像往常一样陪小米玩。她跑过来问我:“妈妈,你今天怎么不笑呀?”我告诉她工作上遇到了一些困难,小米眨了眨眼,思考了一会儿,轻轻握住我的手,说:“妈妈,你可以跟我说呀。我们一起想办法!你总说遇到问题要冷静,就像我不想吃蔬菜时,先吃肉,再慢慢吃蔬菜。工作也是这样,你可以先做简单的,再做难的。”这番稚嫩的“道理”让我豁然开朗。或许在孩子眼里,问题从不复杂,解决它们的方式也很简单:从容不迫,慢慢来。
眼前的小女孩还在和妈妈“据理力争”,她和我的女儿一样,都渴望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语言去影响身边的世界。这种天真、坚持的力量,让人欣慰又幸福。
如今小米已经长大了,虽然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每天和我“讲道理”,但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仍是她性格中最珍贵的部分。每当遇到问题,她总会理性分析、沉着应对,保持着独特的“讲道理”风格。作为母亲,我倍感欣慰。
毕竟,“讲道理”是她心智成长的印记,也是我们亲子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