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们学校门口有人卖炸鸡,闻起来好香啊,我想吃。”“不可以!不知道用的什么油,不卫生。”
“妈妈,我想吃雪糕!”“不可以!你体质弱,吃完又会肚子疼。”
“妈妈,我想去楼下跟小朋友一起玩。”“不可以!外面灰尘多,人又乱,不安全。”
我跟女儿之间经常有这样的对话。每次我说出“不可以”3个字时,都觉得自己理由充分,但被拒绝的次数多了,女儿难免生出失望来。这时,我总会自我安慰:“孩子还小,不懂大人都是为她好,将来等她长大了,就能明白我的一番苦心了。”
直到有一天,我去听一位心理咨询师讲课,她分享了自己的婚姻故事,她和丈夫感情基础很好,但是婚后两人之间却小摩擦不断。比如有一天,她跟同事出去吃饭,发现厨师做的红烧排骨特别好吃,专门问了烹饪的方法、买全了材料,花了不少工夫做好了这道菜,高高兴兴地喊丈夫来吃,丈夫尝了一口后,说:“好吃,就是咸了点。”她听了,不高兴地说:“如果你觉得咸,那就别吃了。”丈夫没有觉察到她的情绪变化,埋头夹菜,说:“没事,凑合吃吧。”她更不高兴了,立刻放下筷子,说:“你吃吧,我不吃了。”丈夫追问她怎么了,为什么发脾气,她听了更加生气,大声指责丈夫不会说话,然后自己窝在沙发上大哭起来。
这位老师说,她在婚姻中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失控,跟童年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她童年时,无数次跟母亲提出要求都被拒绝,比如,她放学后画了一幅画,兴冲冲地跑去问母亲自己画得好看吗,母亲非但没有夸奖她,反而大声训斥:“你放学回来这么长时间,就知道整这个,你作业写了吗?画这个有什么用?”她觉得自己成绩跟不上,提出报个辅导班,跟同学一起去上课,母亲立刻拒绝:“不报。你要是学习那块料,还用得着报辅导班?”她想去同学家玩,母亲又一口拒绝:“不行。这个家装不下你了?非得上别人家去。”因为从小一直被否定,所以成年之后她很难去信任别人,也很难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位老师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我开始反思自己与女儿的关系,原来,我也给她传递了太多的“不可以”。我开始尝试改变与女儿的沟通方式,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对她提出的要求给予适当的反馈,比如,带她品尝街头小吃,但是控制次数;允许她下楼跟小朋友玩,提醒她注意安全,记得按时回家。这样的改变不仅让我和女儿的关系更加亲密了,也让她变得更加自信、开朗,更愿意跟我分享。
我意识到,教育的真谛不是用“不”字筑起护城河,而是在和孩子一起探索未知空间中,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