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时分,我和孩子们拎着汉堡包往家走。一抬头,望见月亮,是让人欢喜的满月。只是那天霾重,月亮像是蒙了一层纱,朦朦胧胧,宛如印象派的画作。
对于我这个比喻,孩子们不以为然。儿子说:“月亮像要融化了一样。”雾气的层层笼罩下,月亮的边界模糊不清,像笔墨在纸上洇开。女儿说:“像含在嘴里慢慢化掉的棒棒糖。”我想象被口水焐化的棒棒糖,再抬眼去看月亮,觉得女儿的比喻很精准。月亮圆圆的,泛着橙黄光晕,可不就是一枚橘子味的棒棒糖?
我被她这个比喻惊艳到了,但一番夸奖之后,还是忍不住扫兴起来:“怎么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就想不出这么美妙的比喻句呢?”回到语文学习中,女儿的比喻句就变成了“弯弯的月亮像小小的船”,这自然不错,但平淡无奇,毫不出彩。而且,这样的比喻句,她从一年级用到了五年级。不出意外的话,还会继续沿用下去。
我时常觉得奇怪,曾经,她不懂何为比喻,但却可以道出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妙喻。她两岁时,我们担忧她尿床,夜间总是格外容易惊醒。一次夜里,她说想尿尿,先生一个激灵惊坐起,迅速将她带至卫生间。她事后描述道:“爸爸像弹簧一样,一下子弹了起来。”第一次吃薄荷糖,她说:“嘴巴里像开了空调。”吃蜜枣粽的时候,她细细地抿,说:“我现在是一只小蜜蜂,我在采蜜呢。”……在没有正式学习比喻这种修辞前,她常有这样灵光一现的时刻。
然而,上了小学,她开始学习语言的章法,从此,造句、作文便只有“弯弯的月亮像小小的船”这样四平八稳的语句。我想,也许她刚习得规则,束缚之下很是拘谨,小心翼翼只是为了不出错。至于出彩,那是将规则内化于心,游刃有余之后才会发生的。
这样想来,我的焦虑慢慢稀释了。当下,她只是一个被规则唬住的小女孩,渐渐地,待她丈量过规则的边界、熟稔这方天地,自会带着对“棒棒糖月亮”的想象,在文字里挥洒自如,快乐从容。